5月26日晚七點,長沙理工大學法學院教師,中南大學國際法學博士盛喜,在金盆嶺校區作題為解碼國際人權法的“成長基因”:從歷史胚胎到現代體系的通識教育講座。本次講座主要圍繞國際人權法的相關內容展開,吸引了全校法學愛好者50余人參加。

講座聚焦國際人權法的形成與發展,普遍性與區域性的國際人權保護機制,中國參與國際人權機制的實踐及中國關于人權問題的基本立場,為同學們構建了全面的人權知識體系。
講座伊始,盛喜老師先以“國際人權法”這一概念為切入點,分別從“什么是人權”、“什么是國際人權法”、“國際人權法的歷史發展與現狀”以及“與人權保護相關的其他領域”四個方面展開闡述,帶領同學們一步一步了解國際人權法的發展歷程與變遷,展現出了當代人權保護的多維面向。
隨后,盛喜老師又為我們介紹了國際人權的保護機制。從國際聯盟時期開始,其就為加強國際關系的多變性和法律性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雖然人權保護不是國際聯盟的任務,但是其職能和保護少數者的制度以及國際監督機構的建立也為當今聯合國的區域性組織所進行的人權保護實踐奠定了基礎。
講座最后,盛喜老師為我們分析了中國參與國際人權機制的情況及關于人權問題的基本立場。中國自聯合國成立之后就積極參與聯合國系統內的人權活動,進一步提升國際人權標準的普遍性和可接受性,使之成為“所有人民和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準;同時,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系統推進各類人權、人權普遍性與各國實際相結合、國際人權對話與合作的人權理念,對國際人權的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

本次講座不僅搭建了理解國際人權法的理論框架,更通過機制比較和案例證實,啟發聽眾思考全球人權治理的未來走向,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兼具學術深度與現實關懷的人權討論對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法制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寧梓彤 圖/廖凡瑤 一審/何凌 二審/孫亞賢 三審/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