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長沙理工大學法學院赴桑植縣調研農村養老保障政策專業實踐團隊(以下簡稱實踐團)深入澧源鎮金山村與瑞塔鋪鎮潮水河村,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實地調研當地養老保障政策實施情況與村民養老需求。

(實踐團成員抵達潮水河村村委會)
在澧源鎮金山村,村婦聯主席向實踐團詳細介紹了本村養老保障工作的現狀與成效。她表示,金山村高度重視養老工作,符合條件的村民已100%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了政策全覆蓋。對于失能、高齡等特殊困難老人,村委會通過定期走訪、結對幫扶等方式提供額外照護,確保其基本生活需求。然而,調研中村民普遍反映養老金待遇水平偏低的問題。一位村民直言:“現在每月能領到的養老金僅一百多元,難以滿足日常生活開支,希望政府能適當提高標準。”婦聯主席也坦言,盡管政策落實到位,但受限于地方財政條件,保障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下午,實踐團轉赴瑞塔鋪鎮潮水河村。村黨支部書記介紹,該村集體經濟以莓茶種植為主,其收入主要用于監測戶分紅、補貼村級日常開支等,為村民生活提供了一定支持。調研中,村民對養老問題表達了不同看法。部分村民肯定集體經濟分紅和政策補貼的作用,尤其對困難家庭幫助顯著。但也有村民表達了更強烈的自主意識:“養老不能全靠政府,關鍵還是要靠自己勞動。”他們表示,在依靠政策幫扶的同時,更希望通過自身努力改善生活,期待村集體經濟能提供更多增收渠道和發展機會。

此次調研揭示,產業振興對改善農村養老狀況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反映出村民對“造血式”發展的迫切期待。如何平衡好政策保障“輸血”與激發村民內生動力“造血”,是完善農村養老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課題。金山村與潮水河村的案例,為探索鄉村振興與養老保障協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地方經驗。實踐團將持續關注桑植模式,助力養老政策的優化與實踐創新。
(文/楊倩,圖/楊倩,一審/尹迪,二審/陳騫,三審/汪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