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發展和繼承。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勞動對象的知識結構在不斷改變、勞動的具體形式不斷拓展、勞動的效益和價值不斷升華,高校也應因勢利導、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新時代勞動教育方式。
---------------
大力推進跨學科融合,錘煉學生創新思維
推動跨學科融合對于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具有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作用,需要從新時代勞動形態所呈現的跨學科特征和創新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機理雙重維度進行把握。一方面,當前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迅速發展,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在重塑各行各業的勞動形態。當前的主要勞動形態呈現出顯著的跨學科特征,要把握新的勞動具體形態,必須推進跨學科融合,在交叉處尋找生長點,從而錘煉學生創新思維,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在新時代的新型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運動過程,不同學科直接的交叉融合是獲得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跨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打破了學科的微分性,促進知識島嶼之間的聯結。另一個學科的概念、結構或方法作為一個外部力量,將在自我學科中形成“內爆”,推動思維定勢的解體,在外部思維的牽引下,促進思維反思,構建不同于傳統思維框架的新思維定型,實現創新思維的建立。
為此,高校在勞動教育中要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幫助學生認識當前的復合型勞動所具有的“用豐富認知去判斷、通過密切交流去執行”等特征,應注重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規律,在跨學科交叉與融合上可以進行大范圍實施。比如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學科,人文社會學科學科與自然科學學科、生命科學學科等大面積、大交叉的深度融合,把握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特點,在學科交叉融合課程中有機嵌入勞動要素,使專業教育、創新教育、社會實踐教育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引導學生通過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積累勞動經驗,推動創新思維的塑造與培育,助推就業創業能力提升。
高校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為提高創造性勞動意識和素養,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創新X+平臺是一個主要發展路徑。創新X+平臺是指把創新與技術、模式、場景、人才、政策等各種資源和可能形態結合起來,構成開放式的創新環境體驗。
創新X+平臺的構建不僅僅是技術的對接、人員的集聚、政策的支持和后勤的保障,還要在創新的方向、創新的鏈接、創新的學科融合、創新的技術催化、創新的動力機制、創新的孵化等方面進行全面更新。創造性勞動是前沿性創新實踐,創新性勞動教育也應該是前沿性勞動教育,鼓勵學生在新的創新勞動指標下開展創造性勞動體驗,可以自建虛擬創造性勞動教育情景以及利用高新企業的創新體驗平臺,拓展創新勞動教育機會和孵化渠道,提高對創新的原創性、革命性和對人類貢獻的理解。
瞄準科技前沿開展實踐勞動,練就創新本領
深度科技化條件下的高校勞動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對新興科技的獨步性理解,練就創新和超越本領。創新本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創新的自信力、獨創性、對國家和人類社會的貢獻力。因此,創造性勞動和創新教育包括價值觀教育、心理教育、創新思維培育和獨創能力培育等。傳統上高校對于學生的創新實踐教育主要通過學校的實習教室和實習工廠跟班學習。這種實習和實踐方式對于基礎知識和通用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于一般勞動技能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于新技術革命環境下,國家躋身世界一流科技強國,需要培養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一流人才的目標來說,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因此,需要對創造性勞動教育方式和創新創業教育方式進行根本性變革。其中最為有效的是,把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直接帶入科技前沿研究與實踐的實戰境地,在實戰中快速成長。
傳統的產學研跟班工廠實習,有四大弊端:一是學習的知識陳舊,不能獲得前沿知識創造的挑戰;二是學生難以接觸直接生產,多處于外圍觀望,即使實際操作也是與直接生產隔離的實習區,難以獲得直接生產的復雜性考驗;三是學生都處于輔助角色,難以培養學生獨立創造的能力;四是學生缺乏臨戰狀態的體驗,處于虛假演練的心理狀態,缺乏緊急處理危機和突發事件的能力。但如果在前沿科技研究與實踐的實戰環境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學生可以直接面對世界科技前沿問題,直接和一流科技專家并肩作戰,直接體驗原創性的困難與攻克的艱辛歷程,直接體驗肩負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使命和壓力;直接提升學術獨立承擔重大前沿問題攻關的技術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面向數字化勞動新業態,拓展創新視野
目前,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技術等新興前沿科技的突飛猛進不斷深入到人類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和觀念之中,加速塑造著新的勞動業態。人類未來將會有相當一部分需要用身體進行的勞動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人類主要從事更具創造性和在數字化環境下的勞動,數字化勞動會成為人類未來的主要勞動形式。數字化勞動不同于傳統勞動,人類持續認知能力是最重要的條件。對“數字化勞動”的內涵、形態及結構的理解要從數字化勞動的全部環節和要素上去獲得。勞動的主體(自然人到增強人)、勞動的中介(物質中介到數字化和數據為中介)、勞動的對象(從單變形態到復變形態)、勞動空間(從傳統的物理時空到數字性、壓縮性、互聯性、去中心化時空)、勞動方式與內容(共享型、智能型、創造型)等關系結構上發生了重大變化。“數字化勞動”內在地隱含著“人的解放”這一命題。“數字化勞動”開啟了智能勞動、虛擬勞動、遠程勞動、無人化機器勞動等新形態,從而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數字化勞動”是馬克思勞動觀的新飛躍,實現了從改造世界到創造世界的新跨越。
數字化勞動趨勢下的勞動教育,應從“數字化勞動”的新形態出發,突出數字化勞動下人類與世界交換的方式的重建,面向勞動的主客體關系、中介系統、勞動方式的新結構性轉換,突出數字化勞動人的虛擬性、多維性、超越性、創造性等要求,促進對數字化勞動人的素質的深化認識和實現,拓展創新視野。
(作者系長沙理工大學黨委委員、黨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