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2日 19:17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旨向,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然堅守和內在地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體現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旨向。
讓無產階級擺脫奴役和壓迫,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正如恩格斯在1880年所說的,“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這個使命就是讓人民大眾擺脫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想的奴役和壓迫,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以貫之的最高理想、價值追求和邏輯起點。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人類解放實踐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第一,通過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實現人對與自然界之間物質交換關系的有效控制,把人從自然界的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這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我們講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含意是什么?就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是體現在它的生產力要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方面有某種忽略。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
第二,通過革命性實踐擺脫社會中階級的奴役和壓迫,使人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讓人民大眾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這“兩個解放”互相貫通、互相交織,最終統一到社會主義運動和共產主義實踐中。對此,馬克思曾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
通過發展生產力完成自然主義,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通過制度變革完成人道主義,使人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在完成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過程中,不斷推進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達到一種“和諧”狀態。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的統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一、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即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這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向的內在理論邏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邏輯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能夠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是因為我們黨始終扎根人民群眾,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正是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進行28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鄧小平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開放的出發點,鮮明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強調改革開放的根本判斷標準,歸根結底是要給人民以最大的實惠和利益。正是基于這樣的人民主體論,中國共產黨人先后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障礙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取向貫穿于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治國理政實踐之中,不斷開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2012年,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這些都表明,以人民為中心,這是中國共產黨堅守的根本靈魂、根本立足點和根本歸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戰略布局和基本方略。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和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為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提供了價值遵循。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科學判斷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刻把握人民群眾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做出了“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科學論斷。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兩個沒有變”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黨根據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我國發展所處歷史方位作出的新判斷。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據我們新的歷史方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聚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又著力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權益,在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作者董振華系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年5月31日
鏈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31/c40531-3002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