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承辦單位: 化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報告內容: 活性污泥微生物組與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膠團形成機制
報告人姓名: 邱東茹
報告人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報告人職稱/職務及學術頭銜: 教授/博士生導師、百人計劃A類
報告時間:2019年10月29日(周二)16:10
報告地點: 工三A320
報告人簡介: 邱東茹,博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學科組長(PI)、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A類,引進國外優秀人才;2012年獲得擇優支持)。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生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暨武漢市微生物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兼職教授。曾在歐美日學習和工作十余年。主要從事細菌分子遺傳與分子微生物學、細菌生物被膜和菌膠團形成與調控分子機制、活性污泥微生物組、環境生物技術、水環境生態修復、藍藻水華控制、水生植物恢復重建和人工濕地等交叉學科的研究。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國際應用微生物學會會刊)、Water Research(國際水協會IWA會刊)、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美國微生物學會主辦,共5篇)、Microbiology-sgm (共2篇)、Journal of Bacteriology(美國微生物學會主辦)、BMC Microbiology、Archives of Microbiology和Ecological Engineering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授權美國專利3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項。
報告簡介:活性污泥法已有百年歷史,是市政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的主流技術。菌膠團形成菌是活性污泥的優勢微生物類群,在污水凈化中扮演主要角色。活性污泥微生物所合成的膠質狀胞外多聚物是污泥菌膠團形成必不可少的“黏合劑”,吸水性極高,也造成剩余污泥難以處置和利用。從分子水平對菌膠團的形成與發展機制進行分析研究,解析不同菌種的不同生長階段在菌膠團中所起作用,可推動國內活性污泥法菌膠團凈化污水的機理研究,為活性污泥凈化效率提升和工藝優化、污泥膨脹和生物泡沫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工藝和新型反應器的設計提供參考。本次報告將介紹利用遺傳學、基因組學和其他分子手段在菌膠團形成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