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長沙理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長沙市雨花區圭塘街道雨花家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一次深入的志愿服務專題調研,探索基層志愿服務的特色與創新模式。
實踐團成員首先聽取了社區工作人員關于文明實踐站整體建設情況的介紹,了解到社區精心打造了紅管家志愿服務隊、溫心家園志愿服務隊、理論政策宣講志愿服務隊、文體協會志愿服務隊及福輪社志愿服務隊五支專業志愿服務隊伍。各支隊伍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共同為社區居民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形成了完善的志愿服務網絡。
(實踐團認真聆聽工作人員介紹)
隨后,實踐團分三組深入一線。“暖陽助老”組隨志愿者走訪高齡老人,記錄健康監測、家居清潔等服務細節;“便民直通車”組參與社區廣場服務,協助登記維修需求、引導理發秩序;“童享樂園”組觀察兒童托管活動,收集課程設計與參與度數據。
(實踐團成員采訪社區老人)
深入一線,居民的真切感觸與實踐體悟交織,讓實踐團對志愿服務價值有了深刻認知。85歲的獨居老人周奶奶說:“志愿者每周來幫我測血壓、買東西,夜里生病還送我去醫院,這日子不孤單了?!薄氨忝裰蓖ㄜ嚒迸?,修完收音機的居民王師傅感慨:“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免費服務,社區把咱的小事當大事辦。”這些話語背后,是志愿服務從物質到精神的全方位滋養。從“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視角看,這些項目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更以志愿服務為紐帶重構了社區情感聯結,讓原子化的個體重新融入共同體,這正是“人民性”在基層最生動的體現。
(實踐團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代表合影)
此次調研不僅展現了雨花家園社區志愿服務在民生保障與社區治理中的顯著成效,更凸顯了志愿服務作為情感紐帶對凝聚社區力量的重要作用。社區通過專業隊伍與精準項目,既解決居民實際需求,又重塑鄰里聯結,為基層志愿服務創新提供了鮮活范例,也讓青年學子對基層治理與青年擔當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文/康斯柔 劉卓群 圖/張騰月 一審/曾蓓 二審/李曉 三審/張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