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一陣輕盈的嗡鳴劃破了教室的寧靜,一架無人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澎湖村凌空起舞,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他們的小腦袋齊刷刷仰了起來,眼睛追隨著這個“空中舞者”。長沙理工大學“紅燭”科普筑夢團隊成員王語柔舉起手機,趕緊拍下孩子們興奮的小臉。“快看!”她指著盤旋的無人機,笑著對孩子們說:“這個‘會飛的眼睛’,本領可比竹蜻蜓大多了!”這陣嗡鳴,像一把鑰匙,為山里的孩子輕輕打開了飛行世界的大門。
王語柔拿起孩子們都熟悉的竹蜻蜓,輕輕一搓,它旋轉著飛起來。“看,這飛速旋轉的槳葉,是不是像放大版、會聽話的竹蜻蜓?”孩子們恍然大悟地點點頭。接著,她又講起更多有趣的問題:無人機如何感知方向?無形的無線電如何牽引它?北斗衛星又如何成為它的“千里眼”?孩子們聽得入了迷,仿佛真的看見了無形的信號在空中精密交織。

“老師,它能幫我們給山那邊的奶奶送藥嗎?”一個女孩稚嫩的提問,精準叩響了科技下鄉的核心價值。隊員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描繪無人機在田野上的“神通”:巡查病蟲害的“千里眼”、跨越山路的“快遞員”、記錄家鄉的“攝影師”。“還有呢,這小飛行器可是‘低空經濟’的主角!”隊員們用孩子們能懂的語言,勾勒出無人機送貨、測繪、應急救援等新圖景,悄然將國家前沿戰略與鄉村發展脈搏相連。

飛翔的翅膀,承載著責任。“它飛起來像小鳥,但可不是玩具!”課堂氣氛轉為嚴肅。隊員們講解禁飛區、避讓原則和操作規范,強調“天空雖廣,規矩同行”。孩子們的眼神里,興奮之外,更多了一層敬畏。

演示結束,無人機穩穩落回地面,孩子們的問題也如潮水涌來“它最遠能飛到哪里?”“能帶多重的東西?”“以后我能學開真飛機嗎?”教室外,幾個孩子仰望著藍天,小手興奮地比劃著想象中的航線。那一刻,一顆關于飛翔、關于未來的種子,已悄然落入心田。
在這個夏日的澎湖村,當承載著童年歡樂的紙飛機與現代科技的“鋼鐵蜻蜓”相遇,碰撞的火花點亮了孩子們眼中探索未知的星光。這堂無人機課播下的,或許只是好奇的“星星之火”。但正是這點點星火,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里悄悄燃燒,映照著無人機即將飛越的田野與山巒,也照亮了鄉村孩子們腳下那條通往創新天空的道路。
長沙理工大學“紅燭”科普筑夢團隊,正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以青春為筆,以知識為墨,在科技下鄉的壯闊藍圖上,精準描繪著無人機賦能低空經濟的未來航圖。他們點燃的飛行夢,不僅是仰望星空的渴望,更是腳踏實地、用科技翅膀托起家鄉新生的力量。也許有一天,那些曾為無人機鼓掌的小手,終有一日會親手操控它,為家鄉的振興藍圖揮毫潑墨,繪就低空賦能的嶄新篇章。
(文/王語柔 羅亦歐 圖/何倩 曾銳 一審/羅亦歐 二審/張曉烽 三審/王明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