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
6月8日下午,應我院邀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邱東茹研究員在工三B319開展了題為“細菌反硝化脫氮與異化型硝酸鹽還原成銨的分子決定機制研究”的學術報告,會議由副院長孫士權教授主持,環境工程、給排水專業師生一百多人參加。
邱東茹研究員從希瓦氏菌的無氧呼吸與異化型硝酸鹽還原、希瓦氏菌氧化脅迫反應、血紅素和c-型細胞色素合成調控機制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他首先介紹了希瓦氏菌的特點,進一步從微觀分子生物學層面通過基因敲除在S. loihica PV-4中成功構造了一系列框內缺失突變體,并以此探究CRP旁系同源物在DNR和反硝化途徑中的調節作用,其中CRP1和CRP2)是第二信使環AMP的廣泛受體蛋白,在感知C/N比的變化和調節兩種競爭性異化硝酸鹽還原的細菌選擇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成果有助于理解微生物驅動的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并為有效控制水圈和土壤圈向大氣排放N2O溫室氣體提供重要理論基礎。
邱東茹研究員的報告加深了我校師生對分子調控機制的理解并極大地開闊了視野。環境工程專業負責人陳宏教授與邱東茹研究員就基因敲除功能菌在水環境治理中的風險及后續改進措施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報告人簡介:邱東茹,博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學科組長(PI)、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A類,引進國外優秀人才; 2012年獲得擇優支持)。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中國環境學會環境生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暨武漢市微生物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兼職教授。主要從事細菌分子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活性污泥微生物組學與生物多樣性、微生物氮代謝與氮循環、水生動物腸道微生物和生物絮團技術、化工廢水和垃圾滲濾液處理、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藍藻水華控制和藍藻生物質利用、水生植物恢復重建和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Water Research、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共6篇)、Microbiology-sgm (共2篇)、Journal of Bacteriology、BMC Microbiology(共4篇)、Archives of Microbiology和Ecological Engineering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70多篇。已授權美國專利3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項。獲得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圖/曹姣、趙文玉 文/曹姣、趙文玉 審核/鄧斌)
上一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賀鋒研究員做“水體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發及工程應用”學術報告
下一條:中交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來校開展校企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