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您現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長理學子斬獲全國水利創新大賽特等獎背后的學科改革密碼

2025-07-23

近日,由中國水利教育協會、教育部高等學校水利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江蘇科技大學承辦的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在江蘇鎮江落幕。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是全國水利類大學生的“奧林匹克”賽事,已入選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目錄,是目前最具含金量和參賽價值的國家級大學生賽事之一。本次大賽吸引了全國160所高校的428組作品同臺競技。經過作品演示、多輪答辯的激烈角逐,長沙理工大學選送的3組作品脫穎而出,斬獲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這是近年來我校在該賽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績,充分彰顯了學校深化學科專業改革、致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扎實成效。

本次大賽特等獎作品《空地協同?智眼識險》由王新奎、隆院男教授指導,李子源等同學完成,創新性融合探地雷達與無人機載雙光成像技術,構建“空地協同”的堤壩管涌智能識別系統,通過實時比對堤壩安全數據庫,實現了堤壩管涌險情早期精準捕捉與動態預警,為堤防工程安全提供技術支撐。“這項成果是學院近年來持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AI賦能,加強水利工程傳統學科專業內涵建設及改造升級,大力推進新工科建設的生動實踐。”水利與海洋工程學院院長陳杰介紹,2018年獲批“水利工程”一級博士點后,學院立馬在教育部備案設立了全國首個“水利信息學與數字水利工程”二級博士點,將傳統水利工程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融合,該作品正是AI賦能傳統學科手段下的人才培養成果,體現了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的階段性突破。

聚焦海洋工程裝備方向的二等獎作品《邁向深藍》由姚宇、許從昊老師指導,張俊越學生團隊研發,創新設計“發電-增氧-水體交換”三位一體的智能振蕩水柱(OWC)海洋牧場綜合保障裝置,服務現代海洋牧場建設。該作品正是學院近年來大力發展海洋工程學科建設,積極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和湖南空天海洋新興產業的成果體現。

面向河湖生態工程的二等獎作品《智航靈眸》由余關龍、隆院男教授指導,周小荷學生團隊設計,整合多參數感知與AI決策技術,針對城市人工湖緩流水體富營養化與污染治理,研發了多維指標水體智巡監測與調控系統,直接對接湖南產業發展急需學科專業目錄中“河湖生態工程”緊缺人才需求。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近年來水利與海洋工程學院持續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果。2021年學院在全校范圍內創建了“大禹杯”水利模型創新設計大賽,2023年聯合全省高校升級為湖南省高校水利模型創新設計大賽,形成了貫穿四年的“校賽-省賽-國賽”三級競賽體系。作為落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該體系以年均覆蓋200支團隊、1000人次參與、新生全覆蓋的全院性創新實踐活動,通過為期半年的三輪孵化,經過10余輪答辯、20余次專家打磨推送種子項目進軍全國賽場。

“每次競賽我們邀請武漢大學、河海大學等頂尖學者,省水利廳、省水利學會省航海學會等行業專家全程參與指導。”學院黨委書記喻玲娜表示,“這種‘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模式,已成為學院持續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前沿課程,打通課堂、實驗室與行業前沿的關鍵紐帶,有效支撐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本次獲獎是水利學科全面深化改革的縮影。長沙理工大學一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2025年將原“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重組為“水利與海洋工程學院”,大力發展海洋工程和新航運學科建設,全面部署推進“水利工程”等傳統學科內涵重塑。學院布局智慧水利、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河湖生態工程領域,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新增新航運工程、智慧水電與新能源技術、智慧水利、智慧水務與河湖生態工程、海洋工程裝備5個“基礎+”“智能+”課程模塊,5個本科專業關停、新增和調整的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平均達40%。

未來,學院將持續深化“AI+水利”、“海洋+裝備”等前沿交叉學科建設,注重卓越、創新人才培養,不斷提高人才供給質量,支撐引領行業產業創新。

(文/李永睿、劉愛華 圖/黃婷 一審/銀波 二審/陳杰 三審/喻玲娜)


上一條: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務副主席王光謙率調研組來長沙理工大學調研
下一條:我院教師赴安化抽水蓄能電站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