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黨建工作

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教育事業,湖南專家學者有話說丨智庫
2018年10月21日 | 點擊次數:


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教育事業,湖南專家學者有話說丨智庫

E82FF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被譽為“撬動整個社會向上向善的杠桿”。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必須更加重視教育,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能夠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

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等院校、各類教師應如何積極熱忱擔當“育新人”歷史使命?9月11日《湖南日報》“理論·智庫”版刊發教育界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1

在擔當“育新人”時代

使命中展現高校新作為

付宏淵 長沙理工大學

黨委書記、教授

“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人才思想的新發展,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

高校肩負培養青年人才、國家棟梁重任,必須深學篤行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把握“育新人”的時代內涵,在擔當“育新人”的偉大使命中走在前列、展現新作為。

“育新人”,

必須擦亮人才培養的政治底色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始終是高校必須廓清的根本問題。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才素質和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發展和歷史方位的需要,必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鮮明的時代主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新人接續奮斗的生動實踐。高校的歷史使命就是培養出更多具有共產主義堅定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自信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黨的十九大報告用三個“意味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出了闡釋,但當代大學生對此還普遍缺乏深刻認知和感悟。當代青年有朝氣、有夢想,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但往往因為缺乏在艱苦環境中的鍛煉,容易沉湎于“小我”感受、滿足于當下快樂,甚至向往“佛系”生活。因此,更需要擦亮人才培養的政治底色,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打底工程”。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牢固樹立至誠報國的理想目標,腳踏實地、發憤圖強,切實擔負起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責任。

作為湖南地方高校,要善于詮釋、創新湖湘文化,努力把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優秀湖湘兒女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傳承下來的紅色基因,植入大學生的思想靈魂,培養更多胸懷天下、心系人民、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育新人”,

必須把握人才培養的本領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育新人”,是黨和國家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育新人”核心在“新”,就是要“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努力把理想之“魂”附于本領之“體”;“育新人”關鍵在“育”。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把“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養一流人才的一項基礎工作就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高校“育新人”必須把握人才培養的本領要求,不斷強化教學主業。要堅持問題導向,保持大學的純粹和寧靜,引導教師回歸教書育人本分,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使高校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青年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本領掌握上;引導學生回歸刻苦讀書學習的本位,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汲取反映當今世界新發展的各類新知識,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育人之路。

“育新人”,

必須堅持人才培養的創新引領

創新,是人才的特質,更是民族前進的動力;創新引領是大學的使命。

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高校必須大力鼓勵創新、追求創新,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養成創新習慣、鍛造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高校更要以創新為引領,探索多元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快速發展需要。

長沙理工大學多年來堅持“以工為主”特色,充分發揮應用研究優勢,努力把創新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教學改革、專業改造、育人文化,切實增強服務、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意識與能力,為交通、電力、水利、輕工等行業培養了一大批創新人才。學校多次在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金奪銀,連續3年在湖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奪得桂冠,所培養的學生彰顯了“底色亮、有情懷、專業強、勇創新”的人才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指出:“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育新人”正是為造就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根之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崇高使命。不斷提升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技能才干,我們就能在擔當“育新人”時代使命中書寫更多亮麗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每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

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2

努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

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

沈又紅  湖南省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中心湖南師范大學基地

特約研究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爭做“四有”好老師、堅持“四個統一”、做到“四個堅持不懈”等一系列科學論斷,為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確立了坐標。

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可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協同育人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是湖南高等教育擔當“育新人”時代使命、牽引教育強省建設的關鍵之舉、治本之策。  

坐標原點:強化教師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要引導廣大高校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

一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教師應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恪守“學術無禁區、講臺有紀律”,在教書育人實踐中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

二是強化政治理論學習闡釋。不管從事何種專業教學,高校教師都要做理論學習的先遣隊和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覺抵制“去政治化”傾向,強化“課程思政”“專業思政”。要真學、真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切實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責任感。

三是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教師應增強價值判斷、選擇、塑造能力,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讓健康向上的價值理念在青年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坐標橫軸: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指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我省高校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總體狀況是好的,但師德失范現象偶有發生,嚴重損害了師者形象。建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師德水平,是當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

一是加強師德培養教育。應構建層級分明的師德培育體系,將師德教育作為師范生培養、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教師培訓等的重要內容,作為優秀教師團隊培養,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領軍人物培育的重要內容。

二是強化師德考核監督。應將師德考核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核心內容,作為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重要參考因素。將師德建設作為高校教育質量督導評估重要內容,積極構建高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

三是健全師德獎懲機制。應完善師德表彰獎勵制度,把師德表現作為評選教書育人楷模、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輔導員等評獎評優的重要考量。建立完善違反師德的懲處機制。

坐標縱軸:提升教師職業能力

當前,我省高校教師中依然存在職業認同感不強、對職業倦怠等現象,存在創造激情、創新能力欠缺等問題,難以滿足創造性人才培養要求,難以支撐國家“雙一流”建設戰略、湖南“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實施。鑒于此,應多措并舉,大力提升高校教師職業能力。

一是著力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推動國內乃至國際高校之間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通過交流互訪、學術研討、觀摩考察等方式,為高校教師創造更多學習交流機會、更好的職業發展環境。

二是大力振興教師教育。湖南師范教育歷史悠久、享譽全國,擁有院校數量眾多、層次類別多樣、辦學特色鮮明的師范教育體系。應加大對師范院校支持投入力度,建設立足湖南實際、彰顯中國特色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

三是改進“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工作。引導高校教師積極運用微課、慕課、云課堂、雨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構建符合新時代大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體系,提高課堂吸引力和教學效能。

四是著力培養教師理論創新和實踐運用能力。應鼓勵支持高校教師擔負知識創新使命,聚焦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科學難題,不斷探究理論前沿,爭當學者型名師。要積極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臺,引導高校教師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專業教學。   

基礎變量:深化教師管理改革

當前,高校教師管理中不同程度存在“重引進、輕服務,重激勵、輕約束,重稱號、輕使用,重增量、輕存量,重單個、輕團隊”等問題,須進一步深化改革,破除束縛高校教師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一是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嚴把教師選聘入口關,實行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將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教育實習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優化教師結構,鼓勵高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學校學習工作和行業企業工作經歷教師的力度。

二是推進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提高教學業績在校內績效分配、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綜合考評教師社會服務工作,充分認可教師在政策咨詢、智庫建設等方面的貢獻。

三是推進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擴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對專職從事教學的人員,適當提高基礎性績效工資在績效工資中的比重,加大對教學型名師的崗位激勵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

3

職業教育須培育弘揚

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劉望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

學院黨委書記、株洲市領軍

人才創新項目負責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育新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應將培育和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

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精神之鈣”。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價值,既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也是中華傳統美德,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是與之一脈相承的時代精神。勞模精神體現為“愛崗敬業、爭做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敢于奉獻”,是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精神力量;工匠精神體現為“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一絲不茍、專注堅持、專業敬業”,是推進產業升級、提升國家形象的迫切需要,是正確價值導向。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

職業教育首先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技進乎藝,藝進乎道”,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感和實效性,賦予“庖丁解牛”“魯班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引導學生敬業樂業、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勇于超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將“勞動光榮”“精益求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職業教育要將培育學生良好職業素養作為重中之重。勞動模范是勞動者的楷模,工匠精神是勞動者的品質,良好職業素養是對高素質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職業教育要強化職業意識、職業品質、職業精神的培養,特別是與行業(產業)特點相關的職業素養的培育。如化工行業具有易燃易爆、對環境影響大等特點,行業強調責任關懷、工作要求“十四不準”等,從業者只有熱愛化工、認可自己的崗位,樹立職業自豪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在工作中樂于奉獻、不斷進取。制造業則強調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必須追求卓越、不斷創新,才能生產出一流產品。而會計從業者必須將“不做假賬”作為道德底線,才能避免在工作中不知法犯法。在職業教學實踐中,既要有明晰的專業技術理論要求、實踐技能規范要求,更要明確價值取向、社會公德、職業操守等要求,要以行業勞動模范、工匠大師為標桿,將職業精神培養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對提升自身職業能力的巨大作用,于潤物無聲中培育和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職業教育培育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環境是重要載體。“一草一木皆有情”,校園環境是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空間,要將工藝的變遷、產品的升級、勞模的貢獻、大國工匠的聲望等行業、產業、職業元素滲入學校的樓宇、道路、教室、實訓基地、文化櫥窗,使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涵得以物化,讓學生在學校的文化景觀中切實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與此同時,學校要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將優秀教師的教學理念、優秀畢業生的成長歷程、行業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工匠大師的優秀品質與貢獻等多維立體展示在師生面前,充分發揮榜樣力量,帶動青年學子在傳承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中成長成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

4

加快補齊鄉村教師

隊伍建設短板

彭小奇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黨委書記、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時代新人的關鍵之一,是要建設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教師隊伍,因為 “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和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 

當前,我國教師隊伍的數量、素質、能力建設尚不能完全滿足培育時代新人的需要,尤其是鄉村教師隊伍數量緊缺、年齡老化、結構失衡、素質偏低、流失嚴重,師范生源質量下降,師范畢業生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不從教”現象,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短板。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上述嚴峻狀況,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為主要試點單位,探索形成了培養補充優秀鄉村教師的“一師方案”,實踐成效顯著,畢業生職業情意深、綜合素質高、教學能力強,快速成長為“四有”好老師和鄉村教育的骨干力量。據統計,從2011年至今,已有9430名畢業生在全省 110個縣市區的1939 所學校任教,履約率 96.59%,鄉村從教率 95.86%,涌現出一批扎根鄉村教育的優秀典型。 

雖然“一師模式”緩解了湖南鄉村教師隊伍窘況,但鄉村教師隊伍的總體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支持公費師范生服務期滿后長期從教、穩定成長,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的制度機制尚未完善。教師大計,穩定為基、成長為要、質量為本,應采取積極措施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將“育新人”要求落到實處。  

一是大力培育師范生的高尚師德。深入貫徹習近平教育思想,突出師德養成教育。用好思政課主渠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發揮浸潤三湘的紅色資源育人功能,培育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將湖湘文化尊師重教、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載體,營造充滿師范特色的立德樹人環境,滋養師范生的鄉村教育情懷;以扎根鄉村的優秀教師為榜樣示范,感染、感動、激勵師范生熱愛鄉村教育,增強教師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構建輔導員、班導師、思政課教師、管理服務人員、學生骨干“五力合一”的育人機制和課程教學、校園文化、社團活動、教育實習、“三下鄉”、社會調查、公益服務、志愿者服務等有機結合的立體化課堂,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大力提高鄉村教師的物質待遇。“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要讓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有效激發其扎根鄉村、履行立德樹人根本職責、成為“四有”好老師的主動性和內驅力,不斷吸引大批優秀人才從教樂教,必須切實解決教師物質待遇問題,使其有更多職業獲得感:實行激勵性崗位津貼差別化制度,顯著提高鄉村教師的經濟待遇,越是在邊遠貧困地區執教的教師,其崗位津貼應越高。為此,須打破縣域統籌,建立崗位津貼資金省域統籌制度,避免因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財政收入差異導致津貼難以落實;實行鄉村教師工資教齡累進制度,教齡越長,獎勵性工資的增長幅度越大;完善鄉村教師住房保障機制,建立多元化住房供給體系;進一步完善鄉村教師醫療、養老、子女就學等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其幸福指數。    

三是滿足鄉村教師的精神需求。實施政策性傾斜,優先支持鄉村教師培養培訓、晉職晉級、評優評先;建立鄉村教師從教功勛獎勵制度,褒揚鄉村教師的優秀事跡,使其有職業尊嚴感、自豪感;改善鄉村文化生活條件,豐富文化活動形式,滿足鄉村教師精神需求。    

四是為鄉村教師學歷提升與專業發展創造條件。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有提升個人價值、升華職業生命的專業發展和職業上升空間,才會長期從教樂教。據調查, 2017年湖南農村小學專任教師為19.94萬人,其中有研究生學歷的439人,占比為0.22%,學歷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鄉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據了解,在鄉村任教的公費定向生大多數渴望學習深造、提高學歷層次、增強發展潛力,但6所部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培養規模小,大多數地方師范院校雖有教育學碩士培養實力,卻無培養資格,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鄉村優秀教師的學歷提升和職業發展。國家應制定鄉村教育碩士定向培養計劃,由具備培養能力的地方師范院校承擔培養任務,使鄉村教師有機會接受碩士學歷教育,為鄉村教育的持續穩定發展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奠定堅實的優質人力資源基礎。    

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本身就是國家尊師重教的一種價值表達。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美好愿景,讓人民教師這個職業更加光榮,也凝聚起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磅礴合力。

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未來,一個肩膀挑著民族的未來。“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一席話,溫暖了無數教師的心房,也讓關心孩子成長和民族未來的人們倍感欣慰、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