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尋常的食鹽,在孩子們手中“調”出了瓶中的“彩虹”!7月18日,在張家界市桑植縣走馬坪白族鄉走馬坪村村支部,孩子們瞪大眼睛,盯著講臺上呈現的一片流動的“彩虹”,長沙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小小科學家”鄉村振興科普教育團隊用一包食鹽,為鄉村孩子們開啟了一場妙趣橫生的科學之旅。

“哇!鹽水也能這么神奇!”一個小女孩驚嘆道。課堂上,團隊成員賀宇昊展示的“彩虹瓶”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鹽水密度彩虹小瓶”試驗可以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理解密度這一物理概念。在強調了安全操作要點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在志愿者指導下動手實踐:配制不同濃度的食鹽水、加入色素,再用滴管小心翼翼地將彩色的溶液依次注入瓶中。不一會兒,凝聚著孩子們心思的“彩虹瓶”紛紛亮相,瓶中呈現出的三色、四色清晰分層,宛如凝固的彩虹。

當孩子們驚訝于分層“彩虹”這一奇妙現象,賀宇昊揭開了謎底:“這‘彩虹’的秘密就在于溶液密度的巧妙分層?!彼忉尩?,加入食鹽后,水的密度發生了變化,配置不同濃度的溶液就造成了密度差異。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大的溶液下沉,密度小的則上浮,形成的密度梯度讓加入的色素如同搭乘“階梯”,最終定格出美麗的層次。“這就是密度帶來的科學之美!”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課堂,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探索科學的種子,期待它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辟R宇昊道出了團隊的初心。作為共青團湖南省委等部門指導的“芙蓉學子·鄉村振興”公益計劃項目團隊,此次“小小科學家”團隊在走馬坪村精心準備了涵蓋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的十余門科普課程。在科普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鄉村,這些寓教于樂的科普活動,正以實際行動點亮孩子們的夢想,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科技人才培育的源頭活水。
(文/賀宇昊 寧顯洋 胡靚 圖/曹絲語 宋映梅 一審/孫鎧洋 二審/葉正芳 三審/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