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展學生對磁學領域的認知,我院于6月13日下午16:00,在云塘校區云工一A214教室,舉辦"磁:現象,原理,應用和發展”通識教育講座,聚焦磁性材料的科學原理與產業價值,吸引80余名學生參與。主講人李洪星博士從指南針的發明講起,系統梳理了磁學從經驗認知到量子理論突破的千年發展歷程。
講座以磁記錄技術演進為主線,闡釋了磁性材料在信息存儲中的核心作用。?巨磁阻效應(GMR)的發現推動了磁存儲密度的指數級增長,硬盤容量由此從MB級躍升至TB級。? 當前,我國磁性材料產業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但在高端稀土永磁、自旋電子器件等關鍵領域仍需突破技術瓶頸。?對比中美日三國專利數據,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轉化的重要性尤為凸顯。

李洪星博士以拓撲磁結構、反鐵磁存儲器等前沿方向為例,生動演示了電子自旋操控如何催生新一代低功耗存儲器件。其通過MRI醫療影像、磁懸浮列車等應用案例,直觀展現磁技術對民生與工業的變革性影響。

在問答環節,師生就量子計算和自旋波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李洪星博士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逐一解答,現場學術氛圍濃厚。本次活動有效搭建了跨學科交流平臺,為培養新型磁學人才注入創新動能。
(圖文/左文 一審/張冬 二審/蔡爍 終審/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