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著大園古苗寨蜿蜒的石板路右轉,柳暗花明間,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苗韻繡傳”實踐團尋訪到了湖南省邵陽市苗族插繡非遺傳承人曾冬嬌老師。陽光灑滿小院,身著苗族服飾的曾冬嬌,正專注地修剪一幅未完成的繡品《金童玉女》。她對實踐團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娓娓道來那段深藏于針線間的歲月故事。
“人家不會做都在學,你為什么不去學?”
在外祖母家時,曾冬嬌便對苗繡耳濡目染,時常幫忙繡制一些小物件。后來通過開繡花廠的舅舅進一步接觸到了苗族插繡,雖然迫于生計一度擱置,但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熱愛從未熄滅。
2008年,時任大園村村長的楊小聰注意到前來舉辦展覽的陽俐春老師,便邀請她在村里開辦瀕危的苗族插繡傳習班,苗寨女子從此有了系統學習插繡的機會。
回憶起拜師經歷,曾冬嬌眼泛笑意:“陽老師來的那天,我正在鄰居家幫廚。那時也正值農忙,實在抽不出時間。但我婆婆說:‘人家不會做都在學,你為什么不去學’。”農忙一結束,盡管同期的學員已學習近半月,曾冬嬌還是毅然加入了傳習班。憑借兒時積累的插繡經驗和自制服裝的經歷,她很快適應了傳習班的教學節奏。
入門第一天,陽老師遞給她繃子和自制的針,讓她照著畫好的小楓葉圖樣練習。第二天,面對陽老師新畫的大楓葉圖樣,她萌生了創作沖動:“我不按這個繡了,我要自己畫”。第一次繡動物,她繡了只熊貓,“陽老師看到后特別高興,那份鼓勵我至今難忘”。
“冬嬌,你一定要把這項技藝傳下去!”
學習期間,曾冬嬌的靈性與刻苦令陽俐春深感自豪。申報非遺傳承人時,曾冬嬌曾一度因農事繁忙而擱置申請。遠在四川的陽俐春得知后,立刻打來電話,傾訴了自己因時代所限、未能讓繡品獲得更多認可的遺憾。她懇切地敦促曾冬嬌:“你擁有這樣的機會,一定要積極申報!”最終,曾冬嬌榮獲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歲月流轉,師徒情誼愈加深厚。彌留之際,陽俐春在病榻上緊握著曾冬嬌的手說:“冬嬌,你一定要把這項技藝傳下去!”就這樣,恩師沉甸甸的囑托成為曾冬嬌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傳承之路的精神支柱,她從陽俐春手中接過傳承的接力棒,如今又將其鄭重地傳遞給下一代。對話中,曾冬嬌自豪地向實踐團展示兩位弟子的作品,欣慰地稱贊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為了擴大傳承面,每逢宣傳推廣插繡的機會,曾東嬌必定積極爭取,無論學習時間長短,都傾囊相授,細致入微。這份堅守,不僅是對恩師遺愿的告慰,更是曾冬嬌心中視若己任的使命。
“是你,照片上的人就是你!”
在四八姑娘節的熱鬧氣氛中,大園古苗寨迎來了八方游客。其中一位游客憑借網絡上的圖文線索,幾經輾轉,終于尋到曾冬嬌的住所。一邊端詳著“湖南省非遺項目苗族插繡傳習所”的牌匾,一邊仔細比對著百科詞條里的照片,游客的目光瞬間鎖定眼前的曾冬嬌:“是你,照片上的人就是你!”憶及此景,曾冬嬌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都是網絡上找到的,以前可找不到呢。”
苗族插繡,這項深藏于古寨、承載著厚重民族記憶的非遺技藝,在漫長歲月里,依靠一代代傳承人的默默堅守才得以延續至今。如今,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與高校社會實踐團隊的傾力相助下,它正拂去歷史的塵埃,綻放出凝聚苗族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璀璨光芒。
曾冬嬌感慨苗族插繡迎來了發展的好時代,作為傳承人,她欣喜地登上了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列車。近年來,當地政府搭建宣傳平臺、舉辦非遺展覽,大學生團隊深入古寨進行推廣傳播,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使得非遺傳承人知名度顯著提升,苗族插繡漸漸走進大眾視野。與此同時,曾冬嬌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傳播插繡創作視頻,展示苗族插繡魅力,讓傳統技藝在現代語境中煥發生機。
當實踐團告別這座農家小院,曾冬嬌佇立門前,目送成員們遠去。旋即,她又拿起那幅未完成的繡品,重新投入創作。一人、一屋、一幅繡品,時光仿佛在此刻定格,訴說著一個傳承千年的故事。這條文化血脈,必將在歲月長河中靜靜流淌,滋養著未來一代又一代的心靈。
(文/王紫瑞、劉潔、李汶燦 圖/楊欣怡、李晨 一審/劉海蘭 二審/劉莎 三審/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