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早生?!笨逃谔拼L沙窯瓷壺之上的詩句,歷經千年窯火洗禮,至今仍在人們口中傳誦。7月8日,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研究生們走進長沙望城區銅官窯古鎮,拜訪銅官窯省級非遺傳承人劉志廣老師,實地感受千年陶瓷技藝的厚重魅力與時代回響。
作為我國陶瓷器最早對外出口外貿的重要產地之一,銅官窯在唐代便沿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見證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實踐團走進位于銅官老街236號的“廣華鑫陶藝館”,與劉志廣老師面對面座談,聽他講述自己數十年與陶共生、與藝相守的故事。
“我是第六代傳承人,女兒和兒子是第七代傳承人,將來還會有第八代、第九代……”劉志廣老師談起“傳承”二字時,語氣沉穩而篤定。實踐團了解到,早在上世紀90年代,銅官窯企業改制帶來的變革使許多老手藝人被迫外出謀生,劉老師也曾遠赴深圳、廈門等地尋找出路。2005年廈門金融風暴爆發,加之家鄉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劉志廣作出決定,帶著一身手藝回到銅官窯,重拾祖輩留下的爐火與陶泥。他說:“傳承不僅是義務,更是一種責任?!?/span>
“一次成型,不修胚”是銅官窯陶瓷相較于其他陶瓷的獨特技藝。在陶瓷手作體驗館,實踐團成員零距離觀察了陶藝教學過程。拉胚臺上,一位劉老師的親傳弟子正在專注操作,泥團在指尖流轉,形狀逐漸飽滿,展現出銅官窯技藝“一氣呵成”的匠心追求。劉老師介紹道,近年來他與望城一中、梅溪湖小學等眾多中小學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開設陶藝課程,讓傳統技藝以更新穎的形式走進課堂、融入生活。
“這個是唐代出土的瓷缸,上面這只‘摩羯’是外來文化傳入的圖騰。”在劉志廣老師的工作室里,實踐團成員還近距離欣賞了尚未燒制的各類陶器半成品,以及數件仿古復刻作品。器身上雕刻著來自異域的飛禽走獸,呈現出濃郁的多元文化色彩。劉老師解釋說,這些花紋源于唐代中晚期的銅官窯外銷瓷,反映了當時對外貿易的繁榮與開放。實踐團成員一邊傾聽一邊記錄,不時由衷地贊嘆。
最后一站,實踐團走進劉志廣的會議室,這里陳列著眾多藝術名家及他本人在各大展覽中屢次獲獎的陶瓷藝術品。此外,這里還珍藏著大量漢唐以來出土的古陶殘片,以及舊式陶瓷窯爐,靜靜訴說著陶藝千年的歷史積淀。
“親眼見到銅官窯器物的誕生工序,其感受完全不同于圖片和文字。”實踐團成員譚雨欣表示,“從歷史到現實,從技藝到信念,這次調研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非遺傳承人的執著與情懷?!?/span>
通過這次深入銅官窯的走訪與參觀實踐,實踐團的師生們不僅了解了一位非遺傳承人的奮斗故事,更切身感受到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劉志廣老師的陶瓷人生,正是千萬中國手藝人從流散到歸根、從技藝到文化的縮影。銅官窯的泥土依舊溫熱,歷史的余音仍在窯火中回響,而文化的傳承,也正因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堅持,而不斷延展出新的生命紋理。
(文、圖/羅爽爽、譚雨欣、盛雯妍、劉杰 一審/周云鵬 二審/劉莎 三審/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