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武的大刀眉、滾圓的眼珠、垂肩的大耳,威風凜凜的門神秦叔寶就這樣在色彩艷麗的灘頭年畫里“活”了過來。7月7日,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研究生們走進湖南邵陽隆回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領略來自古老年畫的獨特魅力。此次實踐團隊主要由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組成,在指導老師成松柳、王福雅教授帶領下,旨在將書本中的古典文學、民俗文化與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
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擁有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不開究的省級平臺,多年來,長理文新學子聚焦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對皮影戲、祁劇、陽戲、辰河戲、壯錦、漁鼓、山歌、儺戲等國家級非遺作了全面的調研,提出了許多精準的建議,獲省領導批示并為各地文旅部門采納,其結集的學術成果也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這次,他們選擇灘頭年畫,這一中國農村老百姓曾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開調研。從歷史淵源、地域特色、工藝流程、傳承人狀況、保護現狀、市場前景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夠對這一文化瑰寶精準把脈,為其更好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新的思路。
長理文新研究生們帶著問題意識參與實踐。他們不僅仔細觀摩年畫的線條、色彩與構圖,更著重記錄和探究年畫所承載的歲時節令、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文化內涵,這些正是古代文學研究中民俗學、社會文化史的重要研究對象。他們運用文獻考證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嘗試理解年畫藝術如何作為民間敘事的載體,延續并豐富著古典文學的生命力。
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廖小飛向實踐團介紹了灘頭年畫的藝術特色。他表示,灘頭年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有一股湖南“辣”味,作品色彩艷麗,顯示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
據介紹,這樣古樸與鮮艷并存的藝術特色首先來源于紙張取材,這種用本地楠竹作原料的手工抄紙,如今已被多家博物館作為古籍修補的首選紙張,用它印刷出來的年畫顯得厚重純真,于質樸中見出高雅。成松柳教授特別提醒同學們關注這一細節。他指出,這種傳統手工紙的工藝與古代典籍用紙一脈相承,其耐久性和質感是機器紙無法比擬的。作為古代文學研究者,不僅要研讀紙上的文字,也要了解承載文字的媒介本身及其制作工藝,這是理解文獻保存、文化傳播物質基礎的重要一環,與古籍保護、版本學等研究方向密切相關。其次,灘頭年畫在印刷之前所刷的粉是用當地峽山口特有的天然礦物質天應石所制成,這一步驟使得紙張中的細孔被粉料填充,在印刷時顏料不會浸染錯開,各部分的色彩明確又鮮艷。
同時,灘頭年畫的鄉土氣與地方味植根于本地的植物和礦物中,植物顏料有紅柴、槐米、膠子、蘇木等,礦物如灘頭紅煤、石灰等,經土法配制,加以山崖中流出的礦泉水進行調制,孕育了淳樸和稚拙的美感和生命力;獨特的梅山文化傳統、湘中民俗民風和人文地理環境同樣孕育了灘頭年畫的特殊面貌和豐富內涵。與交通便利又靠近京城的“桃花塢”“楊柳青”等地木版年畫相比,灘頭年畫很少受到西洋畫、文人畫的影響,她不討好朝廷,不獻媚市井、不假修飾,宛如樸素大方的山野村姑,散發著濃郁的泥土芳香。
“中國人是很聰明的,在‘顏料’這個概念尚未出現的時候,就善于從植物、從礦物里提取最原始的顏色出來,并通過配比調整各種各樣的色彩?!绷涡★w指尖點在相框上,神情里充滿了驕傲,“不管是壁畫、年畫,還是其他的工藝作品如農民畫,我們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在為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傾注心血,而這些特制的顏料,經過幾千年都不會褪色?!?/span>
為了這些文化瑰寶在現代文明環境中,更好地保護、傳承與創新,長理文新師生一直行走在大地上,如同灘頭年畫的色彩,多元而鮮艷。
(圖文/張煜佳 張嘉鉞 盧晨鈺 一審/成松柳 二審/劉莎 三審/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