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近日在長沙圓滿落幕。長沙理工大學 37 名志愿者組成的團隊活躍在活動的各條戰線,圓滿完成外賓接待、交通引導、陪同翻譯、實地考察等多項志愿服務工作,以專業素養與責任擔當贏得與會各方高度贊譽。
在對口接待一線,志愿者們以細致服務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溫情紐帶。志愿者黃蕾在會議翻譯、博覽會現場及酋長碼頭開幕式三次邂逅南非外賓,以 “比心” 手勢詮釋中非友好,用專業能力定格兩國人民情誼。

面對埃塞俄比亞外賓的緊急網絡求助,肖梅化身“IT 助手”,在華天大酒店大堂協助調試設備、更換郵箱軟件,更奔波至商務中心及時打印會議講稿,確保會議準時開場。外賓激動地向同行專家稱贊 “肖梅靠譜”。
針對馬拉維外賓的通訊困境,陳宇杰先后輾轉移動營業廳、中國聯通指定網點,因套餐性價比問題靈活建議網購便攜式 WIFI,高效解決短期通訊需求。返程時與外賓在會展中心北登錄廳的合影,成為跨越國界互助情誼的生動見證。

劉丹則以 “線上+線下”全流程服務護航外賓參會。線上每日定時整理展會時間、交通接駁等高頻咨詢答案;線下在高鐵站舉牌等候、協助搬運行李,酒店內對接入住手續,場館中化身 “活地圖”指引路線,以細節傳遞中國溫度。

為破解會場人流高峰的交通組織難題,公共事務部志愿者構建起貫穿乘車全流程的服務體系。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北登陸廳至穿梭巴士停車場的通道上,志愿者手持醒目指引標識,為嘉賓快速定位停車點,緩解初到者的陌生感。停車場內,另一組志愿者依據嘉賓目的地精準調度線路,親自引導至對應巴士停靠點,避免嘉賓在復雜線路中迷茫滯留。這套“活地圖+暖心向導”的服務模式,讓中非來賓在密集車流中感受高效與安心,收獲多國嘉賓的致謝好評。

志愿者們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與語言功底,穿梭在非洲商品展臺與觀展群眾之間,用流利的英語為非洲參展商精準翻譯產品特性,將手工藝品的工藝淵源、特色農產品的地域優勢娓娓道來,讓一件件商品背后的風土人情變得可觸可感。
實地考察組志愿者則陪同外賓參觀中非貿易總部、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三一重工等關鍵點位。組長范宇喆統籌翻譯團隊完成線路踩點與講解詞籌備,組織全體志愿者培訓,為考察活動奠定專業基礎。

王永康在中非貿易總部協助芒果衛視記者對外賓進行采訪。在三一重工參觀時,面對外賓因炎熱天氣的返程詢問,及時溝通帶隊老師并引導其返回車內。考察全程中,他有序引導外賓上下車、維持現場秩序,以細致服務保障活動順利進行。

“語言是文化交流的潤滑劑。”參與志愿服務的學子們深刻體會到,精準翻譯之外,耐心傾聽、微笑回應等細節更能跨越文化差異。正如志愿者們所言,志愿服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支持,更是友好與尊重的傳遞。我院37名志愿者以專業服務為中非經貿合作注入青春動能,用行動證明:每一次耐心解答、每一趟奔波協助、每一場精準翻譯,都是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石。
(文/李喜樂 圖/黃蕾、肖梅等 一審/郭恒 二審/張志武 三審/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