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社交日漸占據主導的時代,情感表達日趨碎片化。為引導學生重拾深度溝通的溫度,長沙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于5月6日至30日期間,面向全校師生組織開展了“見字如面——數字時代,心與‘信’的距離”主題教育活動。該活動為“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的重點項目,由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共同承辦,覆蓋云塘與金盆嶺兩個校區,共吸引300余名學生參與,收發信件累計超300封。
本次活動以傳統手寫書信為媒介,通過“雙校區盲盒匹配”機制與“自由寄信”方式,鼓勵學生向指定對象或陌生同學書寫內心的聲音。心理中心在策劃過程中,特別引入了“信封循環系統”設計——每一封信封均帶有唯一編碼,用于追蹤往返路徑,實現寄信與回信的雙向情感連接。這一環節不僅具備環保意義,更蘊含“關系需要雙向回應”的心理理念,讓學生在書寫與回應中潛移默化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長期連接和互動溫度。
活動過程中,許多學生在投遞站前駐足良久,反復斟酌字句。心理中心觀察到,這種“提筆即疏導”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情緒管理的訓練。在云塘校區現場,一位心理委員分享道:“我看到一個同學坐了半小時才動筆,寫完后整個人都輕松了。”學生在書寫過程中主動回溯情緒、反思困惑,體現了心理育人中對自我認知與情緒調節能力的有機培養。
參與者紛紛表示,這種形式讓他們感受到與人真實連接的力量。一位同學在回信中寫道:“我原本只是想傾訴一下焦慮,沒想到對方的回信里也有相似的掙扎和共鳴,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并不孤單。”更有學生在信中表達對家人的感情,“寫下‘媽媽,其實我很愛你’的時候,心里一下子踏實了。”這些細節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潤物細無聲”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借助“陌生人效應”,降低人際防御,激發學生以更開放的態度投入溝通與共情中。不同學院、專業背景的學生通過匿名信件完成了一次次“無壓力的情感練習”,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讓他們在文字中建立起微妙而真誠的連接。
“見字如面”的背后,是心理中心對學生心理成長規律的深入洞察。本次活動打破了校區空間壁壘,也突破了傳統心理教育的模式桎梏,探索出一條將文化情懷與心理育人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未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將持續挖掘“人文+心理”的交叉表達方式,不斷創新活動載體,營造溫暖有力的心理支持氛圍,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向陽而行。
(文/物電學院心理互助部、校朋輩心理互助部,一審曾瑋怡,二審易敏,三審陶傳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