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以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中,首要任務便是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而重中之重是開設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以下簡稱“概論”課)。
一、開設好“概論”課是新時代高校鑄魂育人的內在要求
“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其核心是要全面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新時代,立德樹人就是要通過構建多元化、全方位、深層次的教育機制,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使命感、歸屬感、榮譽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前提。
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穩步增長,市場前景廣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僅繼續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大踏步推進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與此同時,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境內外的敵對勢力妄圖采取各種手段,干擾破壞我國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大局。在以美西方為首的敵對勢力的種種手段中,“民族牌”成本最低、影響卻最廣泛。民族地區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更為直接。因此,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抵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和危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夢想,這一偉大夢想的實現需要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至關重要。通過深化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性,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深厚底蘊;認識到其極端重要性,它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石;認識到現實針對性,它能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
2020年秋季學期,國家民委所屬高校率先開設“概論”課,并將其定位為一門集政治性、學理性、價值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2023年12月,由國家民委籌劃的統編教材《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正式出版,課程建設成為眾多高校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力抓手。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建設的困境
目前,民族地區高校和民族院校已普遍開設“概論”課,在課程建設、學科建設、平臺建設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近期,為進一步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許多高校紛紛開始開設“概論”課。深入探討如何開好這門課程,對于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在此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困難。
首先,師資隊伍力量不足。一是教師專業素養存在不足。“概論”課作為一門全新課程,涵蓋民族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而目前的授課教師主要是思政課教師和其他從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專業素養與課程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難以充分滿足教學需求,進而影響教學效果的有效達成。二是科學研究水平比較薄弱。高水平的科研是高水平教學的堅實基礎。高水平的科研能夠促使教師不斷深入探索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在教學中為學生帶來最新、最全面的學科動態和學術成果。然而普通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研究基礎相對薄弱,課程也就難以講出深度、高度和溫度,更重要的是缺少科研支撐,教師授課時面對有爭議的問題往往無法及時答疑解惑,甚至無法給予學生正確回應,難以輸出正確的價值觀。三是由于《概論》教材的編寫特點是以史帶論、論從史出,書中含有大量的史料史實。這就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認真梳理講課思路,以便深入淺出地講清楚那些艱深的道理。然而,高校的授課教師通常同時兼任多門課程的授課任務,如此一來,便很難達到較為理想的授課效果。
其次,平臺資源相對匱乏。一是由于前期在相關方面的積累不深,大部分高校在“概論”課教學過程中可使用的相關書籍、文章、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相對較少,這使得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缺乏豐富的素材支撐,難以全面深入地開展教學活動,影響了教學效果。二是課程建設機制不健全。與許多民族院校已經建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等教學科研機構相比,許多高校目前還沒有建立擁有固定人員的固定教學組織,從而導致缺少專門的教學研究平臺、學術交流平臺以及實踐教學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活動的深度開展與創新,阻礙了科研成果的產出和科研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更不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最后,學生認知基礎不高。一是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通常缺乏深入的認識。部分學生要么對其僅有淺顯的認知,要么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正因如此,他們對于深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往往理解得不夠透徹,難以深刻領會其在國家發展、民族團結等方面的重大價值,無法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二是很多學生對歷史、政治等學科的知識了解不多,缺少深入學習“概論”課的必要基礎知識。《概論》教材內容豐富,然而“概論”課課時有限,教師難以全面細致地展開講解,這就會導致產生教與學之的間割裂: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深入講解,無法揭示相關理論的豐富內涵;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時也困惑重重,無法深入領會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理論的深刻內涵。
三、完善“概論”課程建設的相應對策
首先,加強教學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政治強、專業精、講課好”的教學隊伍。《概論》作為一本“金教材”,系統回答了“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又將到何處去”的歷史問題。目前完善“概論”課程建設亟須打造一支政治意識強、理論研究透、講課效果好的教學隊伍,運用好《概論》教材,為學生傳授專業、全面、準確的知識。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教學團隊是開設好一門課程的基礎。學校需要助力搭建一致強有力的跨學科教學團隊,一方面,需要從現有思政課教學隊伍中重點選拔和培育一批熱愛“概論”課教學的骨干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學校實際需求,廣泛“招賢納士”,選納一批符合“六要”標準的專業人才進入教學團隊。
二是加強培訓交流。由于“概論”課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課程,教師除了自身原本所掌握的知識之外,還需學習大量的其他專業知識,學習任務頗為繁重。在此情形下,需要學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更為廣泛的學習資源以及學習平臺。例如,邀請各專業領域的專家開展講座輔導,訂購相關的學術期刊與書籍,提供線上學習資源,組織開展主題實踐參觀活動等等。
三是加強集體備課。在進行廣泛學習的基礎之上,教學團隊還應當建立起嚴格的集體備課與磨課制度,從案例選擇、教學設計、課件制作等各個方面對課程進行精心打磨。由于“概論”課的內容特點與其他思政課略有差異,所以在案例、教學視頻、制作課件所用圖片等教學素材的選用上,也需要作為集體備課的重要內容進行認真深入地研究與討論。
其次,打造精品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是教學靈魂,是對教師教學智慧和能力的高度凝練。只有打造出一套精品課程,才能提升教學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切實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
一是創新教學方法。教師應當針對學生認知不足的問題持續創新教學方法,大力推進教學改革。任何教學改革都應以學生的視角為起點,將學生的關切凝練提升為教學重難點。歷史基礎薄弱、歷史知識匱乏、歷史興趣點不足是當前學生學習“概論”課主要障礙,講述歷史故事、觀看視頻、吟唱民族歌曲等方式不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結合當前“00后”大學的關注熱點,將歷史與學生生活巧妙結合,讓歷史在現實中產生回響,才能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所思同頻共振。此外,有效借助人工智能(AI)技術,能夠有力地輔助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精準、切實的學習支持,使不同知識層次、學習需求的學生都能在課程中收獲滿滿。
二是拓展實踐教學形式。為提升“概論”課授課的吸引力,教師還需要積極拓展實踐教學的形式,讓學生沉浸式感受中華民族發展史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比如結合經典歷史故事拍攝情景劇;以《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優秀綜藝節目為藍本,創作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靈活運用抖音、Bilibili、小紅書等網絡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從而拓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概論”課程內容極為豐富,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學生皆可通過實踐教學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重大意義。
三是完善平臺建設。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教育和宣傳工作的日益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要開好“概論”課,就需要充分利用這些成果,開發并建設好符合教學要求的課程平臺,為提升科研和教學水平提供堅實保障。學校可以利用地方資源與校本資源,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優秀課程展示平臺、名師名家交流平臺以及實踐教學基地等,持續提升“概論”課程的建設水平。
最后,建設良好激勵機制。當前,許多高校尚無法組建“概論”課的專門團隊,不少老師都是同時兼任多門課程的授課任務。鑒于此,學校應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從事“概論”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一是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任務量的考核方面進行一定程度的傾斜。對于教學效果好、學生評價高、科研成果豐碩的教師給予獎勵。
二是學校有必要制定相應制度,以支持教師進行與“概論”課程相關的教學科研項目申報,并為其提供必需的資源以及理論方面的指導。
三是“概論”課涵蓋多個學科知識,各學科均具有理論性突出、知識體系精深、學術爭議問題多、敏感問題多的特點。因此要開好“概論”課,需要學校及教學團隊對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和審查,以確保教學內容準確無誤,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開好“概論”課,對于完善高校思政課體系、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起著關鍵作用。我們要著力打造“概論”課教學團隊,講好、用好《概論》金教材,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大力推進教學改革。以學生為核心,以教師為指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引領當代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樹立報國強國的宏大志向,成為挺膺擔當的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