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理論之音

◇ 當前位置:首 頁 > 理論之音 > 正文

張程 劉威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中的角色定位——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

發布日期:2024年01月03日 來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作者:張程 劉威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將全民健身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同時,黨中央持續謀劃并推動體育事業改革創新,落實相關體育理念,加快建設現代化體育強國。當代青年作為國家體育事業建設中最活躍、最有朝氣的一支力量,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體育素質的好壞不僅影響個體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而目前高校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普遍偏低,體育運動現狀不容樂觀。因此,新時代高等院校不斷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更具有現實的、政治性的戰略意義。

一、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的重要意義

“體育”一詞自古有之。先秦時期,古人提出了“形體保神”與“形具而神生”的論述,無一不在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淮南子·原道訓》載道:“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近代,蔡元培老先生力主三育(即德智體)并重,并進一步指出“凡道德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強調體育的重要地位。同樣,毛澤東同志也曾大聲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認為強壯健康的身體是創造文明、改變世界的前提,進一步提升了體育鍛煉的重要地位。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將體育建設事業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提上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可見,現代體育運動已不僅是提高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更成為了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武器。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其體育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現代化建設的效果。因此,不斷提升青年大學生的體育素質既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又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在塑造健康,傳遞友誼,健全心理,鑄造精神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當代大學生體育運動現狀及原因

當代高校大學生以“90后”“00后”為主,其思想行為普遍偏幼稚,對事物認識不太全面,易受外界環境干擾。而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電腦、智能手機等軟件的全覆蓋式普及,直接導致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蝸居”宿舍,沉浸在網絡游戲、視頻直播營造的虛擬世界,體育運動出現逐步邊緣化的趨勢。這一方面導致大學生的體育素質呈斷崖式下滑趨勢;另一方面,虛擬性的人際交往更會使其人際關系變得冷漠化。馬克思曾明確指出,社會性是個體存在的本質屬性。社會性的人一旦脫離人群變成“原子式”個體就極易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學術界關于大學生體育健康情況的研究亦是與日俱增。

其一,大學生體育運動現狀急需改善。2014年,教育部印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要求各學校每學年開展覆蓋本校各年級學生的《標準》測試工作,并根據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文件同時指出,體育素質測試成績只有達到良好及以上的學生,方可參加評優與評獎。該項規定致力于促進大學生積極鍛煉,在提高大學生體育健康素質上發揮引導作用,可近幾年的大學生體育測試結果卻大相徑庭。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測試項目中,男生的優良率平均值僅為15%,女生的優良率平均值僅為26%,男生的不及格率平均值高達11%,女生的不及格平均值高達3%。按照這個測試結果,我校具備評優評獎資格的學生平均為20%。同時,在高年級有近24%的學生沒有達到及格標準,根據《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將有24%的學生存在不能畢業的風險,目前看來,不僅大部分大學生體育素質處于及格區間,體育測試不及格的情況也大有抬頭之勢。

其二,大學生體育運動時間急需加強。當下的大學生體育運動存在“先天不良,后天畸形”的現狀。在日本青少年研究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就世界三大經濟體而言,中國的中小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在8%左右,與日本的65%及美國的63%相比明顯偏低,顯著的差距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目前,高校普遍把大學生的智育建設列為學校發展重點,忽視體育建設,而大學生自身對學校的體育課程也沒有足夠重視,甚至覺得是浪費時間,出現了單純為了出勤率以便成績不掛科的應付行為,揭示了體育課程在大學被“邊緣化”的實質。這主要是由于部分學生對“體育課”存在認知誤區,在體育鍛煉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遠遠低于其他休閑娛樂類活動。正如《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所顯示的,在學生的節假日休息空閑時間中,上網聊天、打游戲或是看電視是最受歡迎的活動,而選擇出去運動學生卻不足三成。另一方面,情感和行為投入不足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鍛煉投入,進而降低了體育運動的教育成效,使得課余活動真正參與其中的學生寥寥無幾。2018年的體育測試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大學生除了參加體育必修課以外,基本上不參加其他課余體育活動:目前全國各高校只在大一、大二年級設置必修課,大三大四只設置公選課。在2018年的大學生體育測試結果中,不設置必修課的高年級大學生的不及格率約為24%,為低年級的兩倍,而高年級的優秀率接近為低年級的三分之一。

其三,手機網絡游戲成為大學生體育運動最大的阻礙。隨著手機網絡游戲的興起,“手機控”“低頭族”成為當代大學生新型代名詞。更多的學生開始把對體育運動的激情投入到如《FIFA》《NBA2K》和《英雄聯盟》等網絡游戲中,昂貴的高級游戲手柄和鍵盤不但增加了大學生的經濟壓力,也在無形中侵蝕著大學生的學習時間。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三成大學生因為玩游戲熬過夜,超四成大學生認為玩游戲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更有近六成大學生每天玩游戲超過一小時,大學生逐漸出現了“夜不能寐,晨不能醒”的現象。與此同時,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19年1-8月,“90后”購買進口助眠類商品的增幅為118%,人數占總消費人數的比例為62%,遠超其他年齡群體的總和,且這一群體消費褪黑素類產品占比竟高達85%。由此可見,手機網絡游戲正在吞噬著學生們健康體魄、大學學業甚至整個人生。

綜上可見,目前高校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普遍偏低,體育運動現狀不容樂觀。而大學生體育素質測試成績不及格、課外鍛煉活動的減少以及手機網絡游戲的泛濫等不斷涌現的不良現象,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戰略目標背道而馳。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個體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握時代方向,立足新起點,提高體育工作的針對性和親和力,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中發揮自身導向作用的新征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體育運動中的角色定位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因為思想是管根本,管長遠的。高校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國家先進理念宣傳的重要手段,在宣傳社會主要核心價值觀,轉變青年大學生思想觀念,提升其思想道德修養等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扮演好運動場上“引路人”的角色對受教育者乃至整個教育體系都至關重要。而足球運動作為體育活動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項,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個體素質,更能在無形中激勵青年一代團結凝聚、奮勇拼搏。高校將德育工作與體育工作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體育強身和道德育人的作用,將直接加大整場“球賽”勝利的籌碼。因此,在提升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這場“球賽”中,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鋒”“中場”“后衛”甚至是“守門員”各項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首先,沖鋒陷陣,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鋒”作用。前鋒作為足球場上沖鋒陷陣、攻城拔寨的關鍵人物,擔負著贏下比賽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往往是學校思政課老師、黨政干部和一線輔導員,他們是學生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中的引導者,是最了解學生和被學生信任的人,也是在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中最能發揮作用的群體。教育工作者作為大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為了更好為大學生“指路”,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體育理論修養,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整合自身資源為學生提供體育運動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只有走進學生,走進活動,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鍛煉,才能更好了解學生需求,在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薄弱點和興趣點,及時進行學生困惑的引導答疑,從而更好地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形成提高體育運動的“有效打擊”。一方面,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走下網絡、走出辦公室、走向操場,主動帶領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切身體會不同體育運動的功能以及大學生的可能反應,并予以積極的配合,成為融文化知識與體育技能為一體的優秀的學生引導者。另一方面,高校進行教育工作要積極貫徹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在重視智育的同時將身體健康素質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動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體育運動,知行統一,全面提升個體素養。總之,高校多方教育主體要相互配合,形成學校育人合力,在引導學生體育運動中與大學生一起沖鋒陷陣。

其次,有條不紊,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場”作用。足球上的中場猶如人的大腦,往往是球隊中最聰明,最辛苦的球員,他們把握著比賽的節奏,承擔著球隊一部分防守工作和大量的形式多樣的組織進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高大學社體育運動中要做到統籌全局,時刻保持對大學生體育運動的全面關注。第一,高校要建立健全系統化的體育相關機制體制和體育運動模式,為學生打造全年可持續化的鍛煉平臺,如組織學校學生運動會和體育文化節等大型體育賽事,不斷創新體育鍛煉平臺,從而為學生的體育鍛煉提供機制和平臺保障,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育宣傳作用,把握好宣傳節奏;第二,學校要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豐富學校體育社團種類,充分發揮體育社團的作用。有針對性的對體育社團相關活動進行理論指導,使專業理論與現實實踐相結合,并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定期開展活動,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切實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和現實期待,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傳統和特色;第三,教育主體要注重培養學生體育特長,有效發揮體育特長生和學生體育骨干的示范作用,鼓勵特長生群體帶領身邊同學開展體育鍛煉,切實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真正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

再次,防滲補空,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衛”作用。后衛作為球場上的防守主力,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對方進攻球員滲透到門前,對其他位置的防守漏洞進行空當彌補,并在成功阻礙對方后發動進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中的壁壘作用尤為重要。第一,要防止手機網絡游戲、五花八門的直播平臺和韓劇、美劇等“宅文化”的滲透,也要對第一課堂可能存在的學生鍛煉空白進行及時補充,確保學生掌握科學鍛煉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滿足學生成長需要,讓學生能夠學會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項目,養成良好鍛煉習慣;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堅持與時俱進、實時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授課中可將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多元、多維的思想碰撞增強體育活動本身的吸引力;第三,充分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創立體育文化交流區,推動建設良性互動的網絡平臺,如制作專業性體育慕課,或是培訓一批優質“網紅”教師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亦或是通過微信、微博及校園公眾號等大學生常關注的新媒體平臺進行體育文化傳播,打破體育鍛煉的時間、空間限制,形成線上線下體育鍛煉的雙重平臺。此外,大學生的體育教育是一個涉及社會、學校等多方面的整體性工程,需要高校聯合社會、家庭,有效打造“三位一體”育人合力,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推動大學生的體育運動邁向新臺階。

最后,轉守為攻,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門員”作用。守門員作為球場的最后一道防線,他的主要任務是守住球門,阻止對方進球。同時,當他截獲到球后,要快速而有效的發動進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中不僅要守住大學生體育素質測試及格的底線,確保大學生順利畢業,更要引導大學生的體育運動由“軟指標”變為“硬需求”,讓學生主動向加強體育鍛煉發起進攻。同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學生需求現狀,把握學生成長規律,統一協調為學生設置多樣化、可選擇、有實效的鍛煉項目等方面進行的工作與守門員在場上觀察全局,分析比賽動向,統領全局的作用如出一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需要有計劃、有制度、有保障地促進體育、德育、智育與美育的有機融合,系統全面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中要像守門員一樣,具備預判和心理分析能力。預判是一種智慧,也是長期經驗積累的結果,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上,根據現實情況,不斷總結大學生成長規律,對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可能遇到的情況做出準確預判,及時干預影響學生體育運動的客觀因素;第二,在優化內容供給方面,要推動體育的教育內容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現代高校體育教育內容需要從中華傳統體育文化中汲取養分,豐富體育運動的本質內涵;第三,要注意因材施教,全面系統地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正如先秦智者孔子,將學生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類,從而各因其材、對癥下藥。同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做到因材施教:既要認識到大學生群體的普遍共性,又要洞察每位學生個體的獨特個性,有針對性的開展體育運動理論宣講和體育常識普及活動,從而使體育鍛煉入腦入心,更好地營造全民健身的體育文化氛圍。

進入新時代,隨著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足球作為一種文化表征越來越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也越來越成為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重要因素。足球運動與其說是一項運動,毋寧說是一種文化、科學與教育的集合體,其中蘊含的體育精神終將匯聚成一股強有力的精神力量,為“中國夢”的實現注入新鮮活力。因此,將足球運動中蘊含的體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是新時代提高大學生體育素養,促進青年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亦是高校教育改革創新、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本質要求。

結語

總之,體育運動作為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法寶,對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進而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現階段,大學生的體育運動狀況不容樂觀,學生認知、投入精力與分配時間明顯不高,急需高校從思想上加以引領。既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教化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多方向的提升學生認知水平和內在修養;又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運動有機結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鋒”“中場”“后衛”及“守門員”的嶄新角色,創新學校教育模式,提高學校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時代新人的培養營造良好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施飛妃,扈軍:《大學生體育社團發展現狀與對策——以湖州師范學院為例》,《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10期。

[2]韓會君,黃曉春:《新時代中國體育的功能定位與歷史使命》,《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3]李琳,邵金龍,陳綺文,季瀏:《俄羅斯2020年前青少年體育發展戰略及其啟示》,《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