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理論之音

◇ 當前位置:首 頁 > 理論之音 > 正文

康楠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

發布日期:2025年09月07日 來源: 作者: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當代大學生在享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多元文化沖擊、價值觀念碰撞、學業就業壓力增大等多重挑戰,其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主要借鑒西方心理學理論與方法的心理育人模式,在解決深受中華文化語境影響的中國學生心理問題時,常顯露出文化不適配性與實效性不足的局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蘊含著豐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和道德規范,與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心理育人目標高度契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有機融入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能夠為其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中國特色,增強工作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既是回應時代訴求、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傳承發展中華文明、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和健康心態的時代新人的戰略舉措。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價值意義

1.筑牢文化根基,增強育人工作的民族性與認同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心理育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標識。一是能夠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引導學生從民族優秀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形成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抵御不良文化侵蝕,筑牢心理健康的文化根基。二是能夠凸顯心理育人的中國特色,擺脫對西方理論的過度依賴,構建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符合中國人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的育人話語體系與實踐范式。三是能夠提升育人工作的深度與溫度,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命智慧、人生哲理和道德關懷,能夠使心理育人超越單純的技術干預,更具人文關懷和精神引領力。

2.豐富內容供給,提升育人資源的多樣性與實效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能極大豐富高校心理育人的內容與方法。一是提供了獨特的理論視角,如儒家的“修身”思想、道家的“無為”理念、佛家的“靜心”法門、中醫的“身心一體”觀等,為理解心理現象、解決心理問題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心理學的東方智慧。二是拓展了有效的調適方法,傳統文化中的靜坐、冥想、書法、太極、音樂等多種修養方式,可作為心理調適的有效手段,幫助學生舒緩壓力、平和心境、提升專注力。三是涵養了積極的價值觀,傳統文化強調的“仁愛”“誠信”“孝悌”“廉恥”“勇毅”等品質,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育積極樂觀人生態度的寶貴教育資源。

3.契合學生特點,強化育人過程的針對性與親和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于中華民族的生存實踐,更貼近中國學生的文化心理結構。一是易于引發情感共鳴,根植于血脈的文化基因使得學生更容易對傳統文化中的故事、典故、格言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從而更愿意接受其蘊含的心理教育內容。二是符合思維認知習慣,傳統文化強調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體悟等思維方式,與中國學生習慣的認知模式更為接近,有助于降低理解與接受的心理門檻。三是滿足深層精神需求,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環境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追求內在和諧等理念,恰恰能夠回應學生對心靈安寧、生命意義探尋的深層需求。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理論邏輯

1.文化認同與心理建構的內在關聯

個體的心理結構與過程深受其所在文化環境的影響,文化認同是心理健康的深層基石。一是文化背景塑造心理特質,中華文化圈所強調的集體主義、關系導向、自律內省等價值取向,深刻影響著中國學生的自我概念、情緒表達和人際互動模式。二是文化資源提供意義框架,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生命觀、價值觀為個體解釋經驗、應對困境、追尋意義提供了重要的認知和情感框架,是心理適應的重要資源。三是文化認同促進自我統一,對民族文化的積極認同有助于學生整合自我概念,增強自尊感和歸屬感,減少因文化沖突或迷失帶來的心理困擾,實現人格的健康發展。

2.傳統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契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與現代心理學理論存在深刻的共鳴與互補關系。一是身心合一與整體健康觀,傳統中醫和養生思想強調身心交互影響,與現代心身醫學、健康心理學的整體觀高度一致,為全面理解健康提供了依據。二是內在修養與積極心理學,儒家“修身”、道家“養性”等強調通過內在德性和心性的修煉達成自我實現與和諧,與積極心理學關注優勢、美德和幸福感的取向相契合。三是辯證思維與認知行為理論,傳統文化“物極必反”“禍福相依”等辯證智慧,有助于個體靈活認知、調整不合理信念,與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原則有相通之處。

3.教育融合與價值引領的邏輯必然

將傳統文化融入心理育人是實現全方位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一是教育目標的內在統一,心理育人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傳統文化則致力于培養君子人格,二者在追求個體人格完善、社會和諧發展的終極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二是教育內容的互補共生,現代心理學提供科學理論與方法,傳統文化提供人文精神與價值導向,二者融合可以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增強育人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三是教育過程的潛移默化,傳統文化重視“教化”與“熏陶”,強調環境育人和榜樣示范,這與心理育人注重體驗、感悟和內化的過程特性相吻合,共同作用于學生價值觀和心理品質的塑造。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現實挑戰

1.文化認知偏差與轉化創新不足

當前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運用仍存在表面化、片面化甚至誤讀的問題。一是存在歷史虛無主義傾向,部分師生未能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簡單將其視為過時或封建的產物,缺乏深入理解和認同。二是“拿來主義”與形式化問題,一些融入實踐生搬硬套、簡單嫁接,未能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核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導致效果不佳。三是過度娛樂化與解構風險,為吸引關注,有時采用不當方式解讀甚至戲說傳統文化,削弱了其嚴肅性和教育性,可能造成認知混亂。

2.教育體系斷層與融合機制欠缺

高校現有體系在支持傳統文化與心理育人深度融合方面尚存短板。一是課程體系整合不足,缺乏系統性的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和教材開發,多為零散點綴。二是教師隊伍素養有待提升,部分教師自身傳統文化底蘊不足,缺乏將兩者有效結合的教學能力和咨詢技術,影響了融合深度。三是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心理育人工作涉及多部門,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將傳統文化資源統籌整合到各類育人環節中,存在碎片化現象。

3.實施路徑單一與時代適配不夠

傳統的融入方式和載體難以完全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一是融入方式較為傳統,較多依賴講座、展覽等傳統形式,互動性、體驗性不足,對學生的吸引力有限。二是新媒體平臺運用不充分,未能充分利用網絡、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興媒介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心理智慧的方式,教育主體話語權減弱。三是與心理干預結合不深,如何將傳統文化中的心理調適思想和技術,如正念、靜觀等,科學地應用于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實踐,仍需深入探索和規范。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實踐路徑

1.深化課程建設,構建融入主渠道

課堂教學是傳承文化、實施育人的主陣地,必須系統設計。一是開發特色融合課程,組織開發如《中國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等必修或選修課程,編寫融合教材,系統介紹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與調適方法。二是革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在現有心理健康課程中有機嵌入傳統文化典故、格言、案例,采用討論、辯論、情景模擬等互動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智慧。三是加強師資培訓與教研,開展專項培訓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和融合教學能力,鼓勵開展相關教學研究,分享優秀實踐案例。

2.營造文化環境,拓展融入新場域

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隱性育人的重要途徑。一是優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在校園景觀、樓宇命名、場所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營造富有文化底蘊和美感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在浸潤中感受文化魅力。二是豐富校園精神文化活動,定期舉辦傳統文化節、經典誦讀、書畫展覽、武術太極、茶藝香道等蘊含心理育人元素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三是建設網絡文化傳播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校園APP、短視頻等新媒體,打造傳播傳統文化心理知識的數字化平臺,創作生動有趣的文化產品,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3.創新咨詢服務,提升融入專業性

心理咨詢與輔導是心理育人的關鍵環節,需要專業化的融合探索。一是挖掘傳統調適技術,系統整理和研究傳統文化中的靜坐、冥想、呼吸調節、藝術治療等身心調適方法,在評估基礎上科學地應用于個體或團體輔導。二是開發本土化咨詢模式,探索將“仁愛”“同理”“中庸”“和諧”等理念,以及辯證思維、敘事療法等與西方咨詢技術結合,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咨詢框架。三是提升咨詢師文化能力,加強對心理咨詢師的傳統文化培訓,使其能夠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運用文化資源,更有效地開展跨文化心理輔導。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是一項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是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質量、應對學生復雜心理需求的現實策略,更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培育時代新人的長遠之策。面對當前存在的認知、體系與實踐層面的挑戰,高校需立足育人根本,遵循內在理論邏輯,通過深化課程改革、營造文化環境、創新咨詢服務等多維路徑,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構建起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文化自信、卓有成效的高校心理育人體系,為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擔當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作者康楠系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

責任編輯:武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