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苗韻繡傳”社會實踐團走進綏寧縣大園古苗寨,開展苗族插繡專題實踐與宣傳活動,為這一古老非遺技藝的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大園古苗寨坐落于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寨內90%以上村民為苗族,苗語與普通話雙語交流的氛圍交織成濃郁的民族文化。然而,受現代經濟發展影響,傳統手工制作業難以滿足生計,堅守苗繡事業的苗鄉人數量銳減,加之年輕一代對苗族插繡存在認知度不足的問題,這一非遺技藝亟待通過創新傳播路徑煥發當代生命力。
實踐團抵達大園古苗寨后,首先與關峽苗族鄉人大代表黃葉超、鄉人民政府2023級選調生廖承慶圍繞苗族插繡的技藝傳承問題展開座談會。黃葉超詳細介紹了大園古苗寨非遺文化發展的現狀,為實踐團提供了系統性的背景信息;廖承慶則陪同實踐團走訪當地苗繡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苗族插繡的生存現狀,助力苗繡非遺文化的宣傳推廣與活態傳承。
在廖承慶與帶隊教師劉海蘭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深入大園古苗寨核心區域,分別拜訪了周元桃、曾冬嬌兩位苗族插繡非遺傳承人。兩位傳承人向實踐團講述了自己的學藝歷程,并展示了《大展宏圖》《威振山河》等代表性苗族插繡作品,其精湛工藝與文化內涵令成員們深受觸動。隨后,實踐團成員分成兩組,跟隨兩位傳承人學習插繡技藝,在一針一線的實踐中親身體驗傳統繡法,沉浸式感受苗鄉文化的獨特魅力。
“傳承插繡必須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對每一項技巧都要一絲不茍地學習、領悟。”周元桃表示。從花鳥、山水到人物,每幅作品都是技藝不斷打磨的結晶。學習結束后,曾冬姣還特意帶領實踐團前往其弟子家中,展示年輕一代傳承人的插繡作品,讓大家看到非遺技藝在青年群體中延續的希望。
實踐團負責人王紫瑞表示,下一步將在指導老師及兩位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持續、深入學習苗族插繡文化,體悟其古樸韻味與苗鄉非遺人的匠心精神,著力為苗族插繡探尋宣傳新路徑、注入發展新動能,以實際行動為非遺保護與傳承貢獻智慧和力量。
(文/王紫瑞 邱振昊 王舒涵 圖/李晨 一審/劉海蘭 二審/劉莎 三審/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