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竹葉坪鄉(xiāng)金龍村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梨園春韻 國粹傳承”戲曲文化主題活動。長沙理工大學“紅燭”科普筑夢團暨匠心傳承實踐團成員谷帆,創(chuàng)新采用“知識講解+互動體驗+動手實踐”的模式,帶領鄉(xiāng)村青少年沉浸式感受非遺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
課堂上,谷帆以中國的國粹京劇為切入點,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分別講述了京劇、昆曲、川劇、越劇、黃梅戲、花鼓戲的起源、藝術特征、經典曲目等知識。通過觀看《霸王別姬》《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經典劇目的選段視頻,婉轉的唱腔與傳神的表演,讓孩子們跨越時空,觸摸到中華文化綿延千年的精神血脈。谷帆還親自示范戲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步),并帶領孩子們以趣味繞口令的形式練習基本功,在寓教于樂的互動中,悄然播撒下熱愛非遺的種子。
動手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化身為非遺“小小傳承使者”,用心投入京劇臉譜創(chuàng)作。在志愿者指導下,畫出臉型、定位五官、勾勒線條、填充色彩……一張張色彩絢麗、栩栩如生的臉譜便在同學們的指尖誕生了。“以前只在電視上看臉譜,親手制作太有意思了!”青少年袁儀興奮地表示,“我們不僅要認識非遺、了解非遺,更要傳承非遺,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言人!”
“此次活動將戲曲藝術的唱念做打、妝容繪畫、文化內涵生動呈現,引導鄉(xiāng)村青少年從文化根脈汲取精神養(yǎng)分,在非遺傳承中讀懂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更彌補了鄉(xiāng)村教育背景下美育形式單一的短板,實現了傳統(tǒng)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紅燭團隊、匠心傳承實踐團指導老師表示。
(文/陳穎、龍敦健 圖/徐子惠 一審/陳穎 二審/張曉烽 三審/王明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