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螞蟻變成大老虎?”7月15 日,關廟鎮社區教室里的一聲提問,讓五十雙眼睛瞬間亮了起來。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小小科學家”科普志愿隊代表汪嘉樂正用積木重現435年前詹森父子透過兩片疊起玻璃發現跳蚤腿竟變得像樹枝般粗壯,從而發明第一臺顯微鏡的故事。

電子屏上,鹽粒的棱角如水晶山峰,蝦尾的紋路似遠古壁畫,“現在的顯微鏡能把他們放大到十億倍呢!”汪嘉樂話音剛落,孩子們的驚嘆聲便漫了開來,那雀躍聲里對微觀宇宙的初見好奇。隨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拆開顯微鏡材料包,在志愿者指導下動手組裝,7 毫米螺絲咬住方柱,綠色泡棉裹著凸透鏡變身目鏡,“玻璃鏡片易碎!”一位小朋友邊提醒他的妹妹邊舉著螺絲刀,小心翼翼地將反光鏡卡入底座,鏡面朝向特意對準教室里的燈光。第一個湊上目鏡的女孩卻看不到任何圖像,顯得十分著急。志愿者立刻調整通光孔位置,放置好玻片標本,并仔細調節焦距……當清晰的放大圖像終于呈現時,女孩興奮地喊出:“我看見了!”成功的喜悅感染了整個課堂。
下課鈴響起時,孩子們遲遲不肯回家,有人盯著目鏡不愿挪動,有人捧著標本盒不肯撒手,志愿者笑著把多余的玻片標本分到孩子們手中:“等你們學好知識,十億倍的顯微鏡在等著你們去探索。”孩子們才收獲滿滿的陸續離開,蟬鳴聲里那些被點亮的科學夢正在悄悄發芽。

這堂看得見摸得著的顯微鏡實驗課,是由志愿者們精心選用牛皮紙筒、凸透鏡片、簡易調焦旋鈕等安全、低成本材料,并打磨處理。正是這些親手制作的教具,讓復雜的科學原理變得直觀可感,為鄉村孩子打開了觀察微觀世界的第一扇窗。
(文、圖/汪嘉樂 金淼 肖楊 一審/孟欣欣 二審/葉正芳 三審/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