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如何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湖南?《湖南日報》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湖南”。11月24日,省委書記許達哲赴岳陽、常德、益陽調研時強調,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扛牢“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構筑尊崇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體系,是踐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重要體現,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提出的“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要求、加快實現湖南生態強省目標的關鍵舉措,建議從以下三個維度著力推進。
著力彰顯自然資源的寶貴價值
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生產資料來源,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湖南擁有21.18萬平方公里土地,自然資源豐富,實施生態強省戰略對于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前,全省上下須進一步深化對自然資源寶貴價值的認知,摒棄粗放開發利用等短視現象,推動自然資源從“自然財富”不斷增值為“經濟財富”“發展財富”。
為此,應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責任制,推動全省各地建立生態重點保護區域,立法發展綠色產業和生態經濟,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讓“一處美”變為“全域美”;嚴格土地開發,探索實施覆蓋資源開采、消耗、污染排放的綠色地方稅,全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提高綠色低碳發展的“含金量”;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擔當,將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的“生態環境更美,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目標落到實處,實現“綠色湖南”成效與成色的高度統一。
著力擔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大責任
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監測站視察時強調,“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兩年多來,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著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生態環境保護戰,取得了顯著成績。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洞庭湖水質由近五類提升至四類,主要污染物總磷濃度同比下降13.7%,江豚、黑鸛、青頭潛鴨、小天鵝等珍稀瀕危物種數量明顯增加。近日出臺的《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的決定》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擔當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大責任”。
擔當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大責任,需要持續推進“一江一湖四水”的保護和治理,統籌做好生態修復、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置等工作,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創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培育特色鮮明的現代農產品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基礎高級化、農業產業鏈條現代化;完善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生態紅線,加快形成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著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動社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的時代要求,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為此,應加大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習與宣傳,引導社會公眾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尤其是各級各類學校應將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辦學、融入學科與專業建設,加快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知識體系、技術體系、思想體系和文化體系,培養更多人才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應牢固樹立“方便別人就是發展自己”理念,敞開胸懷、擴大朋友圈、強化合作共贏,讓湖南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統籌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在農村地區廣泛開展綠色宣傳、實踐綠色生產、培育綠色文明,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作者 付宏淵 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主任,長沙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來源:《湖南日報》2020年12月17日08版理論智庫
鏈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0-12/17/content_149226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