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近日發布,對于長株潭發展來說,有兩處內容極其重要,一是在《綱要》第八篇第二十八章第一節“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中,明確提出“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并被置于首位,顯而易見,這是國家最高層次的城市群發展戰略布局。二是《綱要》第九篇第三十二章第三節“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中,明確提出“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將這兩點結合起來理解,就是包括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在內的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作為國家重要增長極定位的,這樣,在筆者看來,國家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的定位中,已經非常完整科學地彰顯出“第五增長極”的內涵與布局,形成東西南北中五大增長極協同帶動和支撐總體發展的宏大格局。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的長株潭都市圈,如何通過產業的創新發展,實現與長江經濟帶的有效銜接,在“第五增長極”的崛起中贏得新機遇和新優勢,事關全局與長遠,是亟待深入分析與有效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全面理解大視野大趨勢中的“第五增長極”
如何看待“第五增長極”?如果我們從稍為廣泛和久遠一點的視角來分析,就很容易看到“第五增長極”出現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性與科學性。
從發展規律的角度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極有希望成為繼成渝雙城經濟圈后新的增長極。因為,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成都重慶的雙城經濟圈都已經形成新的布局和影響的前提下,“長江龍”首尾兩端都舞動起來了,作為“長江龍”腰部的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必然會在首尾帶動下形成新的強勁態勢,這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格局、發展態勢的客觀要求與必然結果。東部西部都舞動了“長江龍”,哪有中部不隨之起舞的道理。事實上,今天這樣的格局,不過是已經形成的發展格局的延續與深化,實際上都是中央總體發展戰略思路一以貫之的堅持和與時俱進的深化。因此,我們要從大視野大趨勢中來把握“第五增長極”的形成原因及其時代使命。
二、科學把握“第五增長極”中長株潭的新坐標
現在,五個增長極有三個分布在長江流域,正好既是東中西,又是“長江龍”的頭腰尾。這樣的結構關系,顯然不僅要承擔起帶動和支撐整個長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責任,而且要將全國的東中西區域關系更好地協調起來。長江要實施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但長江流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客觀要求,只有一體化發展,才能實現整體目標、達到長遠要求。融入長江經濟帶才是湖南在中部增長極中的科學定位,這是長株潭都市圈發展區域功能上的大格局與新坐標。
就規模與前景而言,我國五極中的任何一極,都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實力強大的增長極同臺競爭。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我國這種“五極”帶動與支撐的態勢將會得到快速顯現與強化,長株潭都市圈建設進程也會因為這種外部整體態勢促進與激發而得以加速與加深,從而形成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漢、長株潭和昌九“鼎立”結構,長株潭都市圈內部的“小三極”也會由此得以加強。無論是長株潭城市群,還是長株潭都市圈,在現實格局與發展態勢中,客觀上都會承擔起這種國家級增長極的使命。有為才有位,新發展格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分鼓勵和全面促進健康有序地展開競爭。這種競爭要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來認識與把握。這是長株潭都市圈發展大趨勢與新坐標。
三、以產業創新彰顯優勢贏得未來
既然“五極帶動與支撐”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對于長株潭來說,已經擁有自身的優勢,如何將這些優勢匯聚起來,實現優勢的系統集成,必須堅持把產業創新作為重中之重,尤其要將制造業作為強省之基、興省之要、富省之舉。
第一,在先進制造業領域有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綱要》明確,開創中部崛起新局面,要打造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融入長江經濟帶的產業競爭,必須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創新的競爭,綠色產業的競爭,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在新的發展格局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結構與關系都發生了廣泛深刻變化,怎樣更好與長江經濟帶協同對接?要重視以交通對接長江經濟帶,以規劃對接長江經濟帶等等,但所有的對接中,以產業對接長江經濟帶,這是基礎與主體。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已經成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和融入長江經濟帶中競爭發展的最強大力量,是“第五增長極”舞臺中的重要主角。
第二,高度重視和有效整合文化資源,培育獨特而強大的文化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期間,在行程上突出了對于文化的重視,相繼考察了革命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地點,從考察的時間節點與背景上分析,我們可以深切地領悟到,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化事業的重視,更是對于“十四五”及其未來更長時間的發展所進行的文化思考。未來的發展不僅要更加重視文化事業,還要更加具有文化內涵。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既要將文化厚植于高質量內涵之中,而且要重視激發蟄伏在種種優勢中的文化潛力,讓湖湘文化的獨特力量融入整個產業創新發展之中。
第三,為產業創新打好三張牌。無論是大范圍的“五極”,還是中部崛起一極,對于湖南的發展來說,有三點還須特別重視,即明確長沙的獨特使命與功能、建設長岳經濟走廊和打造湘江經濟帶。長沙不僅是省會城市,更是長株潭都市圈這一“小三極”的最高峰。湖南湘江新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等諸多國家級戰略平臺建設,以及超萬億GDP規模、營商環境和幸福感等獨特優勢,匯聚成十分強大的“增長極力量”,長沙作為省域首府的功能和首位度將進一步提升,擔負起帶動長株潭乃至整個湖南在“第五增長極”競爭發展中贏得優勢的龍頭重任。長岳經濟走廊,主要是促進長株潭都市圈發展更好地與長江經濟帶實現產業對接,讓“龍頭暢飲長江水”。在湘江流域的省域內區域中心城市,依湘江而成多點一線,形成湘江經濟帶,對接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給我們的直接啟示與要求是必須將湖南境內的“江湖”格局統籌規劃好治理好開發好,要以國家對待長江經濟帶的氣魄與方法來對待湘江經濟帶,明確提出并規劃好湘江綠色發展經濟帶,舞起湖南的“湘江龍”,與“長江龍”共舞,這是湖南總體發展布局與發展戰略鍛造出強大的體系化力量的緊迫任務與獨特優勢。
(本文系湖南省省情研究中心智庫研究項目《湖南省以產業對接長江經濟帶的對策研究》的成果,作者劉解龍系湖南省綠色經濟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長沙理工大學教授)
來源:《長沙晚報》2021年3月19日
鏈接:https://www.icswb.com/default.php?mod=newspaper_article&a=detail&newspaper_article_id=17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