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真正的寶藏,應是那一位位優秀且卓越的大學教授們,他們如同一冊冊典藏書籍,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溫習與回顧。今天,我們一起翻閱長理教師典籍之成松柳老師,共同聆聽他的長理故事。
業精于勤,行成于思:30多年的教學沉淀
始于熱愛,行成于思。“長沙理工大學的文學專業有近40年歷史,1984年開始招生,我是在1986年走上講臺的,當時研究生剛畢業就被分配到長沙水電師范學院中文系”。成老師向小編回憶起80年代的文學可是熱門專業,很多人競相報名,我當時對文學抱有極大的熱情而選擇了古代文學,盡管現在文學不像從前那么熱門,卻讓我們從中看到了時代的進步,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如成老師所言,“文學不應該成為時代的主流,我們的時代更需要科技發展與進步,經濟與社會發展應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潮。”,這其中似乎深藏著一位教授對文學學科逐漸邊緣化的遺憾,也感受到成老師通達的學科意識。
緣于純粹,業精于勤。成老師說,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教師,課程不像現在這么重的負擔,教師的身份也沒有那么多元,更不需要一天到晚考核、填表,科學研究也完全出自興趣。所以我們教師還是很幸福的,工作內容特別純粹,有充分的時間留給教師們讀書、備課和輔導學生。“一個教師首要是獲得學生的認可,而學生對你的認可來自于你的專業知識、你的教學風格和個人魅力。”成老師和小編分享了初為人師的場景時,臉上洋溢著幸福與奮斗的痕跡,他說,還記得最初教整個古代文學史,從先秦文學一直到元明清文學,我會花一個學期的時間來專門備課,當時學校圖書館正在建設中,為了能夠查閱教學中的所有資料,我會跑到省圖書館里找個安靜的地方查閱資料,設計教學內容。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一個好的大學教師一定是一位具備專業學術造詣的學者,”成老師總結了他這30多年的教學生涯說道,然而大學教師與學者還是有所區別的,面對不同時代、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要愿意陪伴學生共同成長,要舍得花精力在學生身上,要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真正有吸引力的老師,一定是在言傳身教中用廣博的知識讓學生信服;在學科專業上具備相當的造詣,具備研究學術問題的能力和為學生解決疑難的能力。
知之樂之好之:做一位成長型教師
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此不疲的教學生涯。因為熱愛,成老師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課堂教學,也會將時政與生活相結合,正如在思政進課堂這個問題上,成老師說“課堂思政,不應該是人為貼上去的標簽,不應該游離于學科知識而硬加上某些元素,應是對學生的潤物無聲。在90年代,我做過探討大學思政的課題——《中國古代文學與當代大學生人格教育》,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的過程中,我們用大量的事例來了解中國古代的志士仁人、了解他們的獨立品格,了解他們在時代中的作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完善人格的教育過程。”好的課堂思政就是教書育人的過程,用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的精神以及人格魅力引導學生。
樂之者不如好之者,溫故知新的閱讀之旅。“從2013年開始,我挑選了200種中外經典,開始了重新閱讀,至今已有10年,這十年我愿稱之為重溫經典之旅,這個階段的閱讀多了一份恬靜,少了功利性,對很多作品的解讀隨著歲月經歷的累積而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悟。”成老師和小編分享了在閱讀后講課的暢快,他說正如前段時間在圖書館給理工科學生即興講蘇軾,和學生暢談蘇軾的曠達心態、真誠獨立的個性,不知不覺竟講了兩個多小時。多元化閱讀是我這些年在閱讀中的心得與體會,也是常與學生講的一句話,每一門學科都是觀察世界的窗口,不同學科的閱讀可以讓人擁有更多的視角去看待世界,讓人的思維更開闊,思考問題更全面。如經濟學從資源配置來觀察社會,社會學講究人的群體性來看待社會,再如文學學習的本身就是多元化閱讀的過程,文學與歷史、文學與哲學等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專業見證成長
當問及成老師,在他眼中,學生成長是什么樣子時?成老師欣慰地回答道,大概是我看到學生從稚嫩到成熟的時候,經過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的沉淀,他們逐漸健全比較完整的內心世界;形成獨立判斷事物的價值尺度;具備比較深刻的思考能力。
為此,我們特意訪問了幾位成老師的學生,在他們眼中,成老師是什么樣子的呢?
成老師的課堂風格
校友曾高飛在文章中回憶,成老師的課被我們這些挑剔的年輕人喜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拘泥于形式和內容,喜歡玩跨界——直到數年后,才明白這叫比較。 記得1997年,全國兩會,有著典型湖湘文化特征的湖南老鄉朱镕基當選總理,全班群情興奮,議論紛紛。 第一堂課是成老師的。 成老師站上了講臺上,大家仍意猶未盡,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成老師見狀,干脆合上教案,宣布說: “今天大家就來討論討論朱總理當選的事兒”。
“成老師的課堂不局限于教室,有時我們會去他家里,和他聊天;有時我們會舉行讀書交流會,分享讀書心得,我們常說成老師用聊天式答疑的方式傳授知識,答疑解惑。像我每周會用電話或面談的形式與老師溝通,比如近期在讀《論語》,我發現孔子不喜歡子路卻為他提供了很多建議和幫助,感覺甚是不解,老師給我解釋道,子路是個直率但愛揭短的人,孔子雖不喜歡這種性格,但孔子是位極具師徒責任意識的先生,所以才會多次幫助和啟發子路。”2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劉世錦感悟頗深地向小編分享著。
成老師的語言風格
96級中文1班校友宋徳發與小編分享了他與成老師之間的故事。“成松柳先生是我的“古代文學”課的老師。給我們上課時,他正值壯年,學問的積淀已經很厚重,加上精力充沛,激情滿懷,更加容易感染學生。”他的講課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語言非常的哲學。他講的三句話中至少有一句可以稱之為“成松柳語錄”,充分體現了思想的魅力,將我們迷得一愣一愣的,比如他說一個學生比老師成功才是老師最大的成功,立刻贏得熱烈的掌聲。尤其是他對很多問題的深入分析,都是我聞所未聞的,讓我充分感受到大學老師和中學老師的差別。可惜,我上課不喜歡記筆記,所以當時雖然聽得震撼,如今卻記不得細節了,不然整理出一個完整版的“成松柳課堂語錄”,那定能廣為流傳。
二是聲音非常磁性。他那標準的男中音,低沉而略顯滄桑,不亞于《舌尖上的中國》的畫外音,性感得一塌糊涂,我們聽起來自然像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非常享受。后來我做大學老師了,將成先生的這條經驗總結為“再好的戲,沒有聲音也出不來”,在不同的場合廣而告之,廣大的青年老師們也深以為然,卻又感嘆模仿不了。
成老師的“俠客”精神
成松柳老師看似溫文爾雅,骨子里卻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自由奔放快意人生的孩童。第一次上他的課,我便以純潔稚嫩之心問了一個白癡的問題:“老師,您指定的書我讀不下去,怎么辦?”“讀不下去就不讀唄。”干脆利落的回答震得我頭暈眼花、瞠目結舌,至今依然余音繞梁。就這一句話,讓一個原本只會聽話的乖乖女剎那間參悟了自由、自主與個性,并開始以之為目標,執著追尋,92屆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友何宇宏在文章中回憶道。
“在課堂之外,成先生對學生也非常的‘仗義’。”校友宋徳發說,在我讀研究生一年級時,成老師在《湖南社會科學》做兼職編輯,我寄過去一篇自覺寫得很一般的習作《田漢與俄蘇文學》,成先生很快就給我發表了,這篇文章后來成為我研究生提前畢業的主要“資本”。由此可見,成先生對學生的好,是不分課堂之內和課堂之外的,這促使我意識到完整和完善的大學教學,理應是課堂講課和課外教學的統一與融合。
成老師的人格魅力
校友宋徳發在他的文章中回顧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在學校那個老足球場上,我和班上最美的女生聊天,她說,成先生的學識和聲音讓他男人魅力十足,希望將來找一個男朋友像他那樣。從此以后,我立志成為第二個成先生。今天的我,由于資質有限,并沒有成為第二個成先生,也不知道那位班花有沒有找到心目中的成先生。
成松柳簡介:
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二級教授
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屈原研究會、杜甫研究會理事、湖南省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南省屈原研究會副會長、長沙理工大學社科聯執行副主席。
專業領域:唐宋詩詞、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教學課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古典詩詞經典研讀、中國古代文學史
最后,我們來聽聽成老師對我們長理學子有怎樣的祝福和期待吧!
在大學期間,搭建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框架,認真讀好本專業的經典作品;選擇一項適合自己的運動,網球、游泳、跑步等等都可以;大學里要有戀愛經驗,大學的戀愛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有了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編者后記:在與成老師溝通采訪的一個多小時里,小編體會到了校友們回憶中,成老師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授課風格。原來熱愛是會讓人發光發亮的,成老師對于古代文學的熱愛,從他與小編溝通的字里行間中無不透露著。當說到蘇軾時,他隨口即來“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當談到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堂課時,他會記起90年代講李白時,忘了帶教案和課本,在這樣脫稿的情況下與學生洋洋灑灑地講著李白的肆意人生,感悟到上課的最高境界——“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感謝成老師和各位校友們分享,讓小編如臨其境、思悟頗多,也讓大學課堂的回憶平添一份回味無窮之感。(編輯:馮欣 審核:王錦文 終審:鄭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