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精神,全面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組織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通知》(教師廳函〔2025〕13號)的具體要求,深化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研究生院將于2025年秋季學期開學之際,以“AI點亮智慧課程,引領教育革新”為主題,面向全校研究生課程任課教師和導師開展“AI賦能教學改革提質增效”直播培訓。
本次培訓通過深入解析AI課程的建設模式與應用場景,探索AI賦能教學改革創新的可行路徑與解決方案,助力教師掌握人機協同教學設計的方法論,推動高校教師數字素養與人工智能應用能力提升。
一、培訓對象
各學院分管研究生副院長、研究生核心課程負責人、在線課程團隊負責人以及對AI賦能研究生教育教學感興趣的教師。
二、培訓時間
模塊一:多元案例分享(第一季)。8月22日-8月25日,四天,每晚19:00-20:00
模塊二:教學設計實戰(工作坊)。8月26日-8月29日,四天,每晚19:00-20:30
模塊三:多元案例分享(第二季)。8月30日-9月2日,四天,每晚19:00-20:00
三、培訓形式
“雨課堂”線上直播間
四、內容特色
“16講案例分享+2大課例拆解+2場帶教演練”三維模式,培訓共計20學時。
1.案例驅動革新:基于多維度的創新應用案例,引導教師結合自身課程特點和需求,選擇AI應用方式,有效解決痛點問題,提升課程建設質量與教學改革成效。
2.場景深度賦能:拆解課前、課中、課后三大場景,提供落地的建設方法與應用思路,助力快速升級已有課程為AI課程;提供AI問答精準化、智能學伴優化、高效課程檢測及教學改革落地等實用方法。
3.形式生動創新:突破傳統講授模式,以嘉賓對談、互動問答、云上工作坊等多元形式,提升培訓實用性、互動性、趣味性。
五、日程安排、專家介紹詳見附件
六、參與流程
1. 掃碼加入活動班級
方式1:加入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專屬雨課堂平臺
培訓前請各位老師前往“雨課堂”公眾號進行身份綁定。
綁定方式:關注“雨課堂公眾號”---點擊更多---身份綁定---選擇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院---輸入學校統一身份認證工號、密碼(csust+工號后六位)即可綁定成功。
微信掃碼進入直播班級
方式2:加入公共版雨課堂(系統未有工號老師可使用此方式)
教師可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在“雨課堂”公眾號中輸入班級邀請碼“SYBGEC”,加入公共班級觀看直播及參與互動。
2. 觀看直播。本次直播活動支持通過手機端和電腦網頁端兩種方式觀看。
(1)通過手機端觀看直播:微信搜索“雨課堂”小程序,點擊進入,直播開始時,小程序頁面上方有“你有1個課正在上課”的提醒,點擊觀看直播。
(2)通過電腦網頁端觀看直播:推薦使用Chrome、火狐等瀏覽器。在瀏覽器輸入本校專屬一體化平臺網址或www.yuketang.cn,點擊右上角選項登錄進入課程頁面后,“正在上課的課程”將出現在頁面上方,點擊可進入當前直播頁面并可全屏觀看。
3. 回放指南。直播結束后,再次進入課程班級,可以看到課程回放入口。在專家允許下,課程支持回看。
研究生院
2025年8月21日
附件一:日程安排
模塊一:多元案例分享(第一季) 8月22日-8月25日 |
時間 |
課程內容 |
主講人 |
8月22日 (周五) 19:00-20:00 |
【案例分享】AI賦能教學評價與改革——以國際中文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為例 |
雷 莉 (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教授) |
【案例分享】基于HAH模型的《線性代數》智慧課程建設與應用 |
趙磊娜 (重慶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教授) |
8月23日 (周六) 19:00-20:00 |
【案例分享】從混合到智慧:管理溝通課程數字化轉型的范式重構 |
白琳 (安徽大學商學院 教授 教務處副處長) |
【案例分享】AI賦能:混合式教學的“智”變之路 |
胡素君 (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 副教授) |
8月24日 (周日) 19:00-20:00 |
【案例分享】AI賦能“化工原理及實驗”課程建設 |
張旭雪 (齊魯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 副教授) |
【案例分享】如何讓AI助力植物學課程的教與學 |
項小燕 (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教授) |
8月25日 (周一) 19:00-20:00 |
【案例分享】智慧賦能課程教學:從《房屋建筑學》出發的智慧教學模式創新 |
王 麗 (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副教授) |
【案例分享】AI賦能計科硬課,構建智慧教學新范式 |
趙 姝 (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副院長) |
模塊二:教學設計實戰(工作坊) 8月26日-29日 |
時間 |
課程內容 |
主講人 |
8月26日 (周二) 19:00-20:30 |
【課例拆解】 1) 人工智能在課堂教學場景中的創新應用——以清華大學“工程制圖基礎”課程為例 |
牟 鵬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 副教授) |
2) AI課程建設模式及準備工作 |
汪 靜 (學堂在線 培訓師) |
8月27日 (周三) 19:00-20:30 |
【實操演練——快速建設AI課程】 比PPT更簡單,比微信更智能:零負擔AI課程建設應用指南 1) 課前AI備課增效:智能備課助手、自動出題 2) 課中人機交互閉環:智能互動工具、AI講伴 3) 課后輔學減負提質:AI學伴答疑、智能報告 |
汪 靜 (學堂在線 培訓師)
吳文匯 (學堂在線 培訓師) |
8月28日 (周四) 19:00-20:30 |
【實操演練——深度精進AI課程】 智慧質變:AI課程全面進化方法論 1) 高效構建課程專屬知識庫,提升課程應用專業度 2) 個性化指令庫建設指南,應用案例及提示詞模板分享 3) 一鍵出題豐富題庫,智能批改高效評價 4) 沉淀AI課程全環節運行數據,分析凝練教學改革方法 |
吳文匯 (學堂在線 培訓師)
汪 靜 (學堂在線 培訓師) |
8月29日 (周五) 19:00-20:30 |
【智教研討】 1) AI賦能課程教學的理念及具體措施 2) AI課程建設要點 |
朱桂萍 (清華大學電機系 教授)
吳文匯 (學堂在線 培訓師) |
模塊三:多元案例分享(第二季) 8月30日-9月2日 |
時間 |
課程內容 |
主講人 |
8月30日 (周六) 19:00-20:00 |
【案例分享】AI賦能信號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 |
黃云志 (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教授) |
【案例分享】“AI+HI”賦能《有機化學》教學新范式的探索 |
沈增明 (上海交通大學化工學院 教授) |
8月31日 (周日) 19:00-20:00 |
【案例分享】AI驅動,卡牌激活:傳感器課程三軌育人的探索與實踐 |
楊健晟 (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副教授) |
【案例分享】AI賦能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 |
魚海濤 (西安科技大學理學院 教授) |
9月1日 (周一) 19:00-20:00 |
【案例分享】AI賦能智慧課程建設探索——以《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課程為例 |
王 靖 (江南大學教育技術系 教授) |
【案例分享】AI賦能雙語課程的實踐——基于國際經濟合作的探索 |
鄧 銘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 教授) |
9月2日 (周二) 19:00-20:00 |
【案例分享】AI賦能助力信息學科概率統計課程 |
曾華琳 (廈門大學信息學院 講師) |
【案例分享】智見納米——AI技術賦能《揭秘身邊的納米世界》教學創新與實踐 |
萬艷芬 (云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 教授) |
*備注:活動安排以最終日程為準
附件2:授課專家介紹
雷 莉: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 21 項,出版著作 16 部,多次獲省社科優秀成果獎等。主持 5 項教改項目及多門一流、精品、AI 課程建設,屢獲教學成果獎,同時擔任國家級、省部級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及學術帶頭人。
趙磊娜: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委員、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數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主持重慶市一流課程《線性代數》《高等代數》及首批 “人工智能 +” 重點課程。獲省部級以上教學獎勵 18 項、校級 30 余項,指導教師獲全國二等獎 2 項、重慶一等獎 14 項
白琳:安徽大學商學院教授,教務處副處長,安徽省線上教學名師,省級研究生名師工作室負責人,教育部“智慧教學之星”,國家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負責人。國家教學成果獎獲得者。2019年和2023兩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2024年獲全國第一批智慧課程“最佳案例”(文科組第一名)。
胡素君: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網絡空間安全系副教授,首批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網絡技術與應用”負責人,首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計算機通信與網絡”、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網絡技術與應用”主講教師。首批江蘇省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網絡技術與應用”課程負責人。曾獲得第四屆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第二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三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屆江蘇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等。
張旭雪:齊魯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副教授。建設“化工原理及實驗”省級課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山東化學教指委教學研究重點項目1項,參與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橫向項目多項。
項小燕: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拓金計劃”示范課程、安徽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項目負責人。獲安徽省第五屆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正高組一等獎(第1名);安徽省教書育人楷模、省教壇新秀等稱號。
王 麗: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自治區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房屋建筑學》課程負責人,該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自治區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獲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學創新大賽新工科副高組三等獎、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廣西賽區新工科副高組一等獎,第十八屆、十九屆、二十屆廣西高校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一等獎;獲廣西高等教育(本科)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廣西高等教育(研究生)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趙 姝: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三級教授,寶鋼優秀教師獎。教授的《計算機組成與體系結構》(一)課程獲批國家級混合式一流課程,獲批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等1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縱向項目。
牟 鵬: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寶鋼優秀教師。主要講授機械制圖等本科生學科基礎課,曾獲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清華大學第七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理工科組一等獎、清華大學第八屆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
朱桂萍: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清華大學數學基礎教學中心主任。2008年獲得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完成教材或教輔用書4部。還曾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清華大學優秀教學軟件一等獎,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
黃云志: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教授,所授課程《信號分析與處理》獲評第二批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安徽省教學名師,主持省級重大和重點教學研究項目4項,主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項,主持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智慧課堂試點項目1項,參編教材4本,其中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教材各1本,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
沈增明:上海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榮獲上海市浦江人才稱號;榮獲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系列“卓越教授”獎;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獲上海市首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展示活動“特等獎”。主講的《有機化學》課程獲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和上海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獲第二屆上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獲上海交通大學 “教書育人”個人二等獎和教學成果“特等獎”等。
楊健晟: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貴州省高校金師。第四屆全國教創賽新工科副高組二等獎,第六屆全國青教賽工科組二等獎。主持省級金課1門,省級教改1項,主編“十四五”規劃教材1部。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1項,發表自然指數等SCI 近30篇。
魚海濤:西安科技大學教授、教學名師,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學之星。主持建設陜西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大學物理》,目前主持建設2門校級AI+數智課程。獲陜西省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校級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等。
王靖:江南大學教育技術系教授、教務處處長助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青年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等課題10余項,出版專著、教材等6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獲得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等科研獎勵4項,主持江蘇省一流本科課程《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鄧銘:云南大學教授。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全國賽一等獎,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國賽“教學學術創新”獎,全國性教學大賽國賽評委,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持人,云南省興滇英才“教學名師”,云南省高校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云南省高校卓越青年教師,云南大學A級課程主講教師。
曾華琳:廈門大學信息學院講師,人工智能專業教師,主持2023年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概率統計A》,主持福建省精一流本科課程線上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2022-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計算機專業優秀教師獎勵計劃獲獎教師,第四屆福建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概率統計A》。
萬艷芬:云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國家光電子能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教授。寶鋼優秀教師。所建通識教育課《揭秘身邊的納米世界》,被評定為教育部世界慕課聯盟全球融合式課堂、教育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國際版課程資源”、2025云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比賽一等獎、2024云南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比賽一等獎、云南省課程思政示范課(重點)、省級一流課程、云南省高校跨校選課示范課程、云南大學AI智慧課程、優秀課程和優質示范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