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入夜時分,在新寧縣水廟鎮枧桿山村一座質樸的農家宅院里又傳出了朗朗讀書聲,這是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扶貧支教隊的鄧銘華同學在村里新修繕的“耕讀倉”里領著孩子們誦讀中華經典典籍《弟子規》。

“耕讀倉”原是枧桿山村里一座年久失修的民房,平日里村民們用來儲藏谷物和堆放雜物。2019年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扶貧支教隊來到村里后,配合學校扶貧隊對其進行了修繕,并挨家挨戶搜集了各個年代的農業生產工具進行展示,將這里建成了一個小型的農耕文化博物館,幫助村里的孩子們了解各種傳統農具的用途、故事等,并取“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之意,命名為“耕讀倉”。

當然“耕讀倉”不能僅僅只是一個陳列農具的展覽,更要讓耕讀文化活起來。研究生扶貧支教隊隊員們主動提出來利用晚間為村里的孩子們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課堂。支教隊的研究生們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精心設計了課程和活動體系。“耕讀倉”活動每周一次,除了必備的“經典誦讀”環節外,他們以《說文解字》為教學基礎,結合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為孩子們解讀耕讀傳家的意義,同時還將在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時,組織相應的生產勞動和實踐,開展勞動教育,讓孩子們更加生動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傳統文化,并進而深刻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剛剛摘掉貧困帽的村民們對文化和教育的渴望也是越來越迫切,紛紛將孩子送到“耕讀倉”來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活動過程中在院墻外圍觀的家長們不時掏出手機記錄精彩瞬間,他們表示“現在孩子們已經很少從事生產勞動了,對耕作比較陌生,有了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親身去體驗,還能學習傳統文化,真是很有意義的。”

談到設計這個活動的初衷,支教隊隊長謝揚同學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更多的學習接觸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在他們心中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按照湖南省教育廳的有關要求,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扶貧支教隊于2019年7月前往新寧縣水廟鎮開展為期一年的志愿支教扶貧工作,由學校5個專業的8名研究生組成。支教期間,他們在高質量完成中學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協助學校扶貧隊開展了文化建設、鄉村規劃、信息統計等各項工作,為脫貧攻堅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圖/謝揚 文/馮礫琬 審/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