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要攀攀和碩士研究生徐微在金盆嶺校區辦公大樓507室就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了經驗交流分享。8月28日-30日至2019年9月9日-9月11日,要攀攀和徐微,分別參加了第32屆歐洲高等教育聯盟年會(The 32nd annual Consortium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CHER) Conference)和2019年澳大利亞社會政策年會(The 2019 Australian Social Policy (ASPC)Conference)。
要攀攀分享內容包括以下3個方面:會議簡介、參會準備、個人體會。她首先介紹了CHER 32nd annual Conference的會議主旨、會議目標、分論壇主題、會議形式等相關信息,緊接著介紹了她在參會前的準備,如投稿論文的完善、PPT制作以及講稿的準備、對會議議程的熟悉等等。最后,要攀攀同學就自己的參會經歷分享了個人體會:第一、事先充分準備很重要。對會議議程的安排、會議參與人員等信息的深度了解,提前完成PPT制作以及完善文本,助于有效地同參會者進行溝通交流。第二、言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很重要。英語是國際學術會議一項基本的交流工具,參加學術會議是匯報和聆聽的雙向過程,只有聽說方面都做好,才能使參會價值達到最大化,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跨文化思維,不斷培養自己跨學科的技能,深入了解學科發展方向,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等知識,將會給自己的研究注入新的思潮。
徐微分享內容主要分為5個方面:會前準備、會議簡介、會議流程、個人體會及建議。會前準備包括參會論文的投稿、出國參會材料的準備以及匯報PPT的制作;會議簡介部分,徐微就2019 ASPC會議主題及會議特色進行了介紹。關于會議流程,和國內學術會議大致相同,分為主旨報告和分論壇的形式。徐微在個人體會中就自己的參會收獲及不足進行了分享,她也同樣提出了英語的重要性,并且要敢于開口表達。最后,她建議大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避免亂了陣腳;其次是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她建議研究生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英語是論文閱讀、論文寫作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工具。
最后,兩位同學對大家關心的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中涉及的費用、英語學習方法、出國在外感受等多個問題進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