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招生就業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立足“雙主體”新發展格局,錨定“高水平大學”新定位,深刻領會“四種力量”新戰略導向,主動適應“兩校區并行”新治理體系結構,樹立“團結為先、服務為本、實干為基、發展為要”的理念,堅持12444工作思路,即“貫穿一條主線,聚焦兩個提高,實施四項行動,建設四大體系,彰顯四個服務”,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做出新貢獻。
一、實施本科生源質量提升行動,建設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相適應的宣傳體系
以招生宣傳學院負責制為推動,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推進生源質量提升四項工程,以提高普通類專業組在湘錄取位次為核心,努力擴大在湘生源優勢,在全國尤其是重點省份爭取更優質生源。
1.基地建設“三百”工程。以“三百”工程為依托,構建生源基地中學合作長效機制。認真組織好“回訪母?!焙偕鐣嵺`活動,重點支持100支左右的學生團隊回訪在湘生源基地中學開展送喜報、座談宣講、經驗分享等活動。整合全校資源,指導各學院面向責任區域中學開展科技前沿、生涯規劃、通識教育等講座,全年累計不少于100場。舉辦第四屆高校高中對接會,邀請100所以上省內生源基地中學領導或相關教師,來校開展人才培養情況交流和參觀訪問。
2.平臺建設提質工程。建強線上主渠道,恢復“長理陽光招生”微信公眾號為訂閱號,加大內容更新頻率,更好地發揮信息傳播主渠道功能;進一步加強與校屬各公眾號的互動,構建新媒體傳播矩陣;以改進用戶體驗為目標,對招生信息網、招生微信小程序實施提質升級,發揮好信息集成功能。深化與主流媒體合作,積極傳播長理好聲音,講述長理好故事,擴大學校社會影響力;保持與各類新媒體平臺良好合作關系,更好地發揮多種傳播手段作用,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提高傳統渠道服務水平,圍繞“1+10”招生宣傳重點區域布局,做好線下咨詢會組織工作,推進智能問答系統建設,以學院負責制為依托推進生源中學咨詢QQ群、微信群建設管理。建設招生宣傳效果監測平臺,定期開展宣傳效果調研,推進招生工作持續改善。
3.資源建設創新工程。推進招生宣傳形象識別體系建設,圍繞“長風破浪,與‘理’同行”招生宣傳語和“長理鯉”卡通形象,開發系列文創產品,提高品牌辨識度傳播力。對標高水平大學優化招生宣傳內容建設,編輯信息完備的招生指南,拍攝年度招生宣傳片、高標準辦好6.29主題校園開放日。整合校內通識教育講座資源、研學資源,編輯生源中學合作手冊,投入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生源中學來校研學,著力打造“研學長理”品牌。
4.隊伍建設賦能工程。發揮專業團隊的引領作用,組建招生宣傳金牌宣講團,開展規范化、定期化培訓,提高宣講人員宣講與咨詢專業化水平。發揮學院的主體作用,在教職員工中廣泛宣講新高考政策和生源形勢,普及招生知識,鼓勵和動員教師利用一切機會和手段積極宣傳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成果。發揮朋輩影響的積極作用,加強校志協建設,打造品牌活動,充分調動在校學生宣傳學校、聯絡中學、影響學弟學妹的積極性。發揮校友的特殊作用,積極爭取校友中心支持,主動向校友通報招生信息,動員校友力量參與招生宣傳。
二、實施管理服務水平提升行動,建設與兩校區辦學格局相適應的工作體系
5.完善校院兩級運行機制。修訂招生就業工作考評體系,突出重點目標任務引領,探索實行分類考評,調動學院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6.建立兩校區并行工作機制。全面梳理業務流程,依托云就業平臺、本科招生信息網建設在線辦事大廳,按照“宜網則網”原則,推動涉生事務在線辦理。在入學報到、考公考編推薦等必要時段實行兩校區值班制度。啟動校園招聘會場直播系統建設,便利金盆嶺校區畢業生遠程參與招聘活動。積極爭取在金盆嶺校區建設校園招聘專用場地,增加在金盆嶺校區招聘活動場次,實現就業指導兩校區全覆蓋。
7.構建數據服務決策機制。以招生管理信息系統、云就業平臺為核心建設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對數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生源質量報告》《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編撰的科學性、前瞻性水平,更好地發揮招生就業工作對學校人才培養的協同與支撐作用。主動對接學校“數字長理”決策駕駛艙系統,以更精準直觀的內容呈現服務學校領導決策。
8.健全招培就聯動機制。貫徹“招生計劃是學校重要戰略資源”的理念,緊密對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高標準完成年度招生計劃起草工作,擴大服務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和優勢產業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實現學科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相互匹配、相互促進。完善以專業報考情況、就業去向落實率、培養質量為主要指標的專業紅黃牌預警制度,發揮好招生計劃對專業建設的引導調控功能。落實高考綜合改革各項配套措施,做好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錄取相關銜接工作。根據教育部《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2021通用版)》精神,按照“生源優先,相對穩定”的原則,在綜合考慮保持社會對專業組熟悉度和學院專業設置整體性的基礎上,做好在湘招生專業組設置工作。主動服務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質量謀劃卓越工程師學院招生工作。開展專升本、第二學位、職高對口等專項招生績效調研與評價工作,根據學校實際和生源狀況優化招生專業投放。
9.完善就業監測反饋機制。認真落實畢業去向登記制度,準確把握就業監測指標內涵,嚴格審核畢業生就業信息和就業材料。嚴格落實就業監測工作“四不準”“三不得”要求,定期開展就業工作核查。做好湖南省高校就業創業“一把手工程”督查迎檢工作。加強就業工作經驗交流,開好年度就業工作總結表彰與就業工作推進大會。持續開展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推動將調查結果作為學科專業設置、招生計劃安排、就業工作評價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三、實施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行動,建成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相一致的指導體系
10.加強就業觀念引導。推動將“就業育人”主題作為三全育人重要內容,納入“基礎+主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實現就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樹立“大學畢業生是普通勞動者”的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主動投身艱苦地區、重點領域等國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開展好 2024年度基層就業卓越教師和畢業生評選和系列宣傳活動。
11.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制定《長沙理工大學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管理辦法》,修訂完善課程教學要求,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實施交叉聽課制度,發揮好課程育人主渠道作用。支持任課教師參加各類專業培訓,積極引入企業和社會資源,充實就業指導教師師資庫,辦好第二屆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競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育人實效。探索引入網絡課程,豐富課程教學資源。
12.打造特色活動品牌。辦好“一壇四賽”“生涯體驗周”等就業育人主題系列品牌活動,創新活動組織形式,擴大參與范圍和影響力。開展就業政策宣傳月系列活動,加強對基層就業政策宣傳力度。試點開展“一院一品”學院就業指導品牌創建工作,支持舉辦校友經驗分享、“名校訪名企”生涯體驗等活動。
13.創新指導服務體系。開展就業指導需求調研,完善本科生就業指導體系,探索建立研究生就業指導體系。制定《長沙理工大學職業咨詢工作室建設管理辦法》,完成職業生涯咨詢室、生涯團體輔導室、AI 面試實訓室、簡歷優化室等基礎條件建設,實行定期開放和預約咨詢制度。推進學院特色職業咨詢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建設。繼續與社會力量合作,實施基層就業能力提升工程。開展就業工作案例征集與評選工作。設立就業專項課題支持開展就業工作研究,并爭取納入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和成果獎評選范圍。
14.完善精準幫扶機制。重點關注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等就業困難畢業生群體,“一人一檔”“一人一策”建立幫扶臺賬,落實“一對一”幫扶責任制,實行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導師/班主任、輔導員等與困難學生結對幫扶,確保完成“三個百分百”工作目標。繼續組織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引導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就業發展,鼓勵更多畢業生到軍營建功立業。組織實施好“宏志助航計劃”,優化培訓內容,創新組織形式,提升幫扶實效。
四、實施市場建設成效提升行動,建成支撐服務區域和行業發展的市場體系
按照“深耕行業,建強區域,拓展新興”的思路,實施市場建設三項計劃,構建“學校主導、學院主體、全員參與”的市場建設格局,形成行業市場和區域市場兩輪驅動,新興市場不斷壯大的良好局面,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確保畢業生初次去向落實率不低于90%,城南學院畢業生初次去向落實率不低于85%。
15.行業市場強基計劃。一是以省級行業常設市場為依托,高質量辦好中國交建、中國鐵建、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央企專場招聘活動,加大向交通、土木、電力、能源、水利等行業輸送畢業生力度,鞏固行業人才根據地的地位,并帶動非主干專業就業。要努力提升畢業生輸送層次,爭取行業內優質就業崗位。二是積極參加全國公路交通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協作組、電力人才網絡聯盟有關活動,發揮好行業性、聯盟性組織對畢業生就業的帶動作用。三是實施“人才布點工程”,建立重點企業名錄(行業主干企業和校友擔任重要領導的大型企業),引導學院有針對性地輸送優秀畢業生,并聯動校友聯絡部門,對畢業生后續發展予以重點培養和持續關注。四是推進校企聯合培養。在辦好現有聯培項目基礎上,爭取更多的復合型人才聯培項目、崗前培訓項目,更好地服務企業人才需求和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16.區域市場振興計劃。一是以長株潭、大灣區為重點,鼓勵和支持與地方產業結構適配度較高的專業(如機械類、信息類、食品類、材料類、藝術類等)加強與區域內優質企業合作,建設穩定的就業市場。二是以綜合性雙選會、地方人社部門區域性招聘會為載體,為畢業生留湘留長和前往大灣區就業發展創造條件;三是以中小企業專場招聘會為主體,引導畢業生多渠道高質量就業。四是積極參與區域內各類政校、校企對接平臺和活動,拓展更多人才需求來源渠道。
17.新興市場培育計劃。一是推動訪企拓崗行動向學院班子和專業負責人延伸,尤其是新開辦專業每年要對接3-5家有影響力的企業,逐步培育市場。二是充分挖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就業的潛力,有針對性地開拓市場,滿足畢業生多樣化發展需求。三是鼓勵和支持相關學院舉辦具有專業特色的中小型招聘會,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四是鼓勵和引導學生前往目標城市、高水平大學積極爭取更多就業機會。
附件:名詞解釋
長沙理工大學招生就業處
2024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