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一堂特殊的黨課:初心不改,堅守教書育人崗位四十載
從平凡到偉大,到底有多遠?有時候猶如平原和高山,相隔千里;有時候猶如車軌與車廂,攜手同行……
8月10日,由8名博士、9名碩士組成的助力脫貧攻堅博士服務團,遠赴扶貧點--湖南省邵陽市水廟鎮枧桿山村,探望枧桿山村優秀共產黨員楊順安,并在這里聆聽了一趟特殊的黨課。在長沙理工大學駐枧桿山村第一書記劉宋斌、扶貧隊成員彭怡峰的陪同下,有著54年黨齡、40年教齡的老黨員楊順安同志給博士團帶來了一場生動的黨課。
“要讓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
“十歲時母親去世,沒過多久祖母也離世,十歲時成為家里的頂梁柱,每天早上天亮就上山放牛、砍柴,中午趕回來做飯照顧家人們。當時因為家里貧窮和一些客觀原因,自己一直沒有機會念書,直到1951年后才得以繼續讀書學習,當時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便發奮圖強,所幸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的成績始終保持全校第一,這段求學經歷為之后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楊老師回憶道。工作后楊老師成了一名農村教師,曾同時擔任6所學校的校長并兼任黨支部書記,先后培養了數百位農村孩子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因為他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再窮不能窮教育,便省吃儉用拿出自己積蓄資助家庭貧苦的孩子完成學業。老人勤勞節儉,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美德融進了血脈,也融進了家風,四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堅守在貧困地區教書育人的一線崗位上,他的兒女們受到他的影響,紛紛選擇走上講臺做一名人民教師。

老黨員楊順安、扶貧隊書記宋劉斌
“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去”
“只要村里需要我,我就接著干”楊老師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當初的入黨誓言。從1964年入黨,到如今新中國成立70周年,楊老師始終保持每天學習新知識,關注國家時事,熱心公益,堅持勞作的習慣。去年年底,楊老師申請加入枧桿山村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同年輕黨員一起為枧桿山村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用實際行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談及祖國70年來的華章巨變,楊老師不禁感慨“自己見證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和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切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建設新中國”,楊老師對黨和國家濃厚的感情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博士團成員。

博士團成員對老黨員楊順安表示歡迎
“紅色精神永傳承,不忘初心再出發”
“你們就像早晨8、9點鐘的太陽,在你們身上我能看到中國崛起的希望,我就希望你們年輕人,能記著黨的領導,一直永遠跟黨走”楊老師對博士團成員提出了殷殷期許。博士團隊長劉鑫表示老黨員“艱苦奮斗”的精神值得每一位當代青年學習,博士團成員更應爭做優秀黨員,在同學中帶頭爭優創先;土木學院博士黨支部書記柳磊、李洪瑤和曾婉琳先別從學生支部書記、學生黨員角度結合自身學習、工作實際談了感想與體會。其他成員也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將傳承與弘揚紅色精神,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把青春奮斗融入時代主題,爭做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初心不改,砥礪前行”,老黨員楊順安用一生詮釋了自己的精神信仰。
(文/李洪瑤 曾婉琳 李世雄 圖/王健 審/李小軍)